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卡產品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智能卡已廣泛的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各個領域,例如金融卡、交通卡以及市政應用卡等。各種卡產品均是將多層材料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采用層壓技術加工而成卡基,再根據不同的功能內嵌不同芯片制成。根據卡產品與外界數據交換方式的不同,可劃分為接觸式卡、非接觸式卡和雙界面卡。其中,接觸式卡,是通過卡讀寫設備的觸點與卡的觸點接觸后進行數據的讀寫;非接觸式卡與卡設備無電路接觸,而是通過非接觸式的讀寫技術進行讀寫(如光或無線技術);雙界面卡:將接觸式卡與非接觸式卡組合到一張卡片中,操作獨立。通常情況下,確定卡產品的功能后,卡產品定制方為了便于終端用戶區分其卡產品與其他卡產品,要求在卡產品表面印制了具有特色的標識,例如圖案和文字等。終端用戶正常使用卡產品的過程中,卡產品與其他材料的摩擦無法避免,而這種摩擦造成的磨損不僅會影響卡產品的美觀,而且有可能使卡產品表面嚴重磨損而無法識別其標識,這樣卡產片將無法再繼續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對于不同卡產品的卡基材料的選取,本領域內并未提供可依據的標準,為了控制成本,大多數卡產品采用耐磨性較差的卡基材料制成,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卡產品普遍存在極易磨損的問題。有鑒于此,亟待提供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從而為卡產品制造行業提供選取卡基材料所依據的標準,以保證卡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表面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從而為卡產品制造行業提供選取卡基材料所依據的標準,以保證卡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表面質量。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包括固定部件、移動部件和動力部件,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移動部件中的一者用于固定待測卡產品,而另一者用于固定對磨材料;所述動力部件驅動所述移動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往復運動,使所述待測卡產品和所述對磨材料之間形成摩擦副。優選地,還包括與所述動力部件電連接的計數器,用于記錄所述往復運動的次數。優選地,所述移動部件上可拆卸連接有至少一個砝碼。優選地,通過定位銷實現所述可拆卸連接,所述移動部件和所述砝碼具有與所述定位銷相適配的定位孔。優選地,所述移動部件包括砝碼載托和套裝于所述砝碼載托上的移動框,述待測卡產品固定于所述砝碼載托。優選地,所述移動部件具體為滑塊,所述待測卡產品固定于所述滑塊。優選地,所述對磨材料置于所述固定部件和固定框之間,所述固定框可拆卸的連接于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固定框上具有與所述移動部件的運動軌跡相適配的通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包括固定部件、移動部件和動力部件,其中,固定部件和移動部件中的一者用于固定待測卡產品,則另一種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移動部件在動力部件驅動下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往復運動,以在待測卡產品和對磨材料之間形成摩擦副。本實用新型利用摩擦學中,在一定的工況條件和適宜環境下,兩接觸面之間發生相對滑動時,形成磨損的程度與由兩材料自身的性能決定的摩擦系數不同而不同的特點。通過上述結構的裝置,檢測待測卡產品表面產生劃痕所需往復運動的次數,確定目前所采用的卡基材料與不同的對磨材料摩擦時,卡產品表面產生劃痕的標準運動次數,從而為規范卡產品表面耐磨性能提供有力的標準依據。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具體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中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的固定框的主視不意圖;圖3為圖1中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中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的固定框的俯視不意圖;圖4為重力平衡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圖5為重力平衡機構的第二實施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圖中:I固定部件、2移動部件、21本體、22移動框、23定位銷、3待測卡產品、4對磨材料、5固定框、51定位孔、52通孔、6電機盒、7絲杠、8砝碼。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以解決卡產品制造行業中因對卡基材料的耐磨性無現行標準可循,而導致卡產品表面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不失一般性,現結合說明書附圖來說明具體實施例中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請參見圖1、圖2和圖3,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具體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中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的固定框的主視示意圖,圖3為圖1中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中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的固定框的俯視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方案中的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包括固定部件1、移動部件2和電機(圖中未示出),其中,移動部件2的下端面上固定有待測卡產品3,固定部件I的上端面上固定有對磨材料4,在電機驅動下移動部件2相對于固定部件I往復運動,從而在待測卡產品3和對磨材料4之間形成摩擦副。本實用新型利用摩擦學中,在一定的工況條件和適宜環境下,兩接觸面之間發生相對滑動時,形成磨損的程度與由兩對磨材料自身的性能決定的摩擦系數不同而不同的特點。通過上述結構的檢測裝置,檢測待測卡產品2表面產生劃痕所需往復運動的次數,確定目前所采用的卡基材料與不同的對磨材料4摩擦時,卡產品表面產生劃痕的標準運動次數,從而為規范卡產品表面耐磨性能提供有力的標準依據。需要說明的是,本方案中中提及的“對磨材料”,通常情況下指卡產品放置時所觸及到的材料,例如:制成衣物的各種布料、錢包等等,當然對于接觸式和雙界面卡而言,還需要檢測與讀卡器材料的耐劃傷性能。因此,為了便于更換對磨材料,本方案中還包括可拆卸設置于于固定部件I上的固定框5,具體結構如圖2和3所示,固定框5上具有形狀為方形的通孔52,且在固定框5上開設有定位孔51。當然,在滿足與移動部件2的運動軌跡相適配的基礎上,通孔52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狀。固定對磨材料4時,首先,將對磨材料平鋪在固定部件I的測量面上;然后,通過螺栓組件壓緊使對磨材料固定框5和固定部件I固定。而移動部件2在方孔52內往復運動,以實現待測卡產品3與對磨材料4之間的摩擦副。可以理解,本方案中的用于固定對磨材料4的固定框5和固定部件I也可以通過卡扣與卡口的卡合等方式,來實現對磨材料4的固定作用。 另外地,本方案中的待測卡廣品2固定在移動部件2的底部,而對磨材料4固定在固定部件I的測量面上,可以理解,兩者也可以反向放置,即對磨材料4固定在移動部件2的底部,相應地,待測卡產品2固定于固定部件I的測量面上。當然,反向設置后,需要對對磨材料4的尺寸大小進行相應的調整。眾所周知,根據使用情況不同,卡產品的摩擦次數也不盡相同,但通常情況下,為了盡可能的再現卡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真實的使用情況,測試過程中以終端用戶要求的最大摩擦次數來進行測試,因此,測試過程中移動部件2的往復可達幾十萬次,甚至于上百萬次。顯然,此時通過人為記錄移動部件2的運動次數已不太現實。因此,本方案中增設了計數器(圖中未示出),該計數器與電機電連接,通過改變電機的電樞軸轉動方向的次數來確定摩擦次數。顯然,本方案中通過增設計數器提高了檢測裝置的自動化水平,降低了勞動強度。如前所述,本方案中動力部件具體為電機,為了保證作業現場的安全性以及電機及計數器的工作安全性,本方案中還包括固定于固定部件I上的電機盒6,電機和計數器等電子元件封裝于該電機盒內。可以理解,在滿足電機運行過程中安全性以及車間內實際情況,電機和計數器均可以裸露安裝于車間。需要說明的是,本方案中移動部件2相對于固定部件I的往復運動,可通過機械傳動或者是液壓傳動實現。本方案采用了一種機械傳動方式,如圖1所示,在電機盒6上固定兩個軸承座(圖中未示出)通過軸承傳動連接絲杠7,移動部件2通過螺紋連接套裝于絲杠7上,絲杠7通過聯軸器與電樞軸連接。啟動電機后,移動部件2沿絲桿7線性移動,移動部件2的反向運動通過調整電機的轉動方向來實現。當然,根據移動部件2的實際運動速度,可以直接選配相匹配的滾珠絲桿,從而可以縮短該檢測裝置整體的設計及制造周期。[0036]除上述絲杠螺母的傳動方式外,本方案也可以通過齒輪齒條機構來實現移動部件2的往復運動,即將齒輪固定于電樞軸上,齒條固定于移動部件2上。啟動電機后,通過齒輪與齒條的嚙合即可實現驅動移動部件2的線性運動。可以理解,動力部件采用液壓缸時,也可以實現移動部件2的往復運動,即液壓缸固定于固定部件I上,而其活塞桿與移動部件2固定連接。當然,在滿足傳動需要、裝配工藝以及成本預算的基礎上,本方案中還可以采用異于上述的三種方案的傳動方式。進一步,就移動部件的具體結構,本方案提供兩種實施例。第一實施例中的移動部件,包括本體21和套裝于該本體I上的移動框22,其中移動框22與電機傳動連接,而本體21在移動框22拖動下實現往復運動。通過這種分體式設計,由電機驅動移動部件2的結構復雜的傳動機構設置于相對體積較小的移動框22上,從而縮短了裝置整體的設計及加工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而移動部件2的第二實施例中將移動框22和本體21整體設計加工形成滑塊,當然,這種整體式結構的移動部件具有往復運動過程中穩定性高的特點。如前所述,本方案中通過觀察兩接觸面上磨損程度,來確定達到特定磨損狀態時所需的運動次數。由于施加于摩擦面上的正壓力大小對磨損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實際測試過程中根據具體情形通過在移動部件2上增減砝碼8的方式,以提供符合實際需要的正壓力。這樣能準確控制不同待測卡產品3及對磨材料4所需的正壓力,從而提高了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其中,砝碼上標注的重量=砝碼實際質量+移動部件的有效自重。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移動部件2作高速往復運動,為了防止運動過程中放置于其上的砝碼跌落,本方案中采用了特制砝碼,即在定量的鋼板上開設兩個第一定位孔,移動部件2的本體21相應位置處開設相應的第二定位孔。檢測工作開始前,通過定位銷23使兩者固定,從而限制了砝碼相對于移動部件2的移動,提高了檢測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顯然,本方案中的特制砝碼也可以通過定位銷23固定于特制的砝碼載托(圖中未示出)上。當然,相對于砝碼載托,移動部件2的本體21體積較大在其上加工定位孔難度較大,此外,由于檢測不同材料制成的卡產品時,所選有的正壓力不盡相同,因此,將會采用不同質量的砝碼8,而砝碼上的定位孔根據實際情況具有個體差異,可采用與之相匹配的砝碼載托,而無需更換移動部件2的本體21。需要說明的是,本方案中采用了定位柱23的方式,這樣只需在砝碼及相應的砝碼載托上加工定位孔即可,因此加工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當然,在滿足功能及加工工藝要求的基礎上,也可以采用螺紋連接方式,即在螺紋載托上開設螺紋底孔,再通過螺紋組件固定連接。如前所述,本方案中摩擦面上的正壓力為砝碼上標注的重量,其中,砝碼上標注的重量=砝碼實際質量+移動部件的有效自重。但是,隨著使用年限的增長以及外界環境的腐蝕,移動部件的有效自重將發生改變,因此,為了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本方案在移動部件2和固定部件I之間增設了重力平衡機構,用于平衡裝置有效自重,保證裝置非工作狀態下,裝置有效自重對固定部件I不施加正壓力。所述重力平衡機構的設計原理如圖4和圖5所示,其中,圖4為重力平衡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圖5為重力平衡機構的第二實施例的受力分析示意圖。如圖4所示,其中,Fl為移動部件的有效自重,F2為在裝置內增加的用于抵消Fl的附加力,附加力F2可由彈簧或增加砝碼的方式實現。另一實施例方式如圖5所示,其中,Fl為移動部件的有效自重,F2為在裝置內增加的用于抵消Fl的附加力,附加力F2可由增加彈簧的方式實現。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砝碼上標注的重量即為砝碼的實際重量。因此,本方案通過上述兩種結構的重力平衡機構,進一步的保證了測量結構的準確性。另外,如前所述,本方案中的待測卡產品通過雙面膠粘貼在移動部件底部,使待測卡產品在測試過程中不與之發生相對滑動即可。可以理解,在滿足固定功能基礎上,兩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為了簡化裝置結構,控制制造成本,本方案中的移動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作勻速直線運動,因此,僅在電機與移動部件設置傳動機構,而移動部件的速度通過調整電機轉速來實現,從而無需引入其他變速裝置。當然,根據實際測量需求,本方案中也可以采用齒輪變速機構等來實現測試過程中移動部件運動速度的調整。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件、移動部件和動力部件,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移動部件中的一者用于固定待測卡產品,而另一者用于固定對磨材料;所述動力部件驅動所述移動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往復運動,使所述待測卡產品和所述對磨材料之間形成摩擦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動力部件電連接的計數器,用于記錄所述往復運動的次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部件上可拆卸連接有至少一個砝碼。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定位銷實現所述可拆卸連接,所述移動部件和所述砝碼具有與所述定位銷相適配的定位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部件包括砝碼載托和套裝于所述砝碼載托上的移動框,所述待測卡產品固定于所述砝碼載托。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部件具體為滑塊,所述待測卡產品固定于所述滑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磨材料置于所述固定部件和固定框之間,所述固定框可拆卸的連接于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固定框上具有與所述移動部件的運動軌跡相適配的通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檢測卡產品耐磨性的裝置,包括固定部件、移動部件和動力部件,其中,固定部件和移動部件中的一者用于固定待測卡產品,而另一者用于固定對磨材料;移動部件在動力部件驅動下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往復運動,以在待測卡產品和對磨材料之間形成摩擦副。本實用新型利用摩擦學中,在一定的工況條件和適宜環境下,兩接觸面之間發生相對滑動時,形成磨損的程度與由兩材料自身的性能決定的摩擦系數不同而不同的特點。通過上述結構的裝置,檢測待測卡產品表面產生劃痕所需往復運動的次數,確定目前所采用的卡基材料與不同的對磨材料摩擦時,卡產品表面產生劃痕的標準運動次數,從而為規范卡產品表面耐磨性能提供有力的標準依據。
文檔編號G01N3/56GK203025058SQ20122073096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6日
發明者喻浩原 申請人: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