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及其體外診斷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及其體外診斷設備,該反應杯換位機構包括底板組件、過渡槽組件、從動輪組件和電機組件,從動輪組件和電機組件分別設置在底板組件的兩端,過渡槽組件的同步帶套接在從動輪組件的從動輪與電機組件的主動輪之間,在電機組件中的電機驅動下,過渡槽組件在所述底板組件上來回滑動,底板組件的底板頂面為斜面,從動輪軸心與主動輪軸心之間的連接線與該斜面相平行;用于采用了斜面和與斜面相平行的同步帶裝置,不管過渡槽組件在斜面上移動到什么位置,同步帶都始終處于緊繃的狀態,避免了受牽引而拉長,由此提高了反應杯換位的定位精度,而且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運行穩定長久。
【專利說明】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及其體外診斷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體外診斷設備領域,尤其涉及的一種結構簡單、定位準確的反應杯換位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指的是制造商預定用于體外檢查從人體取得的樣品,包括血液及組織供體的,無論單獨使用或是組合使用的任何醫療器械,包括試劑、試劑產品、校準材料、控制材料、成套工具、儀表、裝置、設備或系統。
[0003]現有的體外診斷醫療設備,其用于縱向移動并升高反應杯的反應杯換位機構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底部為平面,支撐為斜面,過渡槽直接在斜面上移動到指定位置的方式;第二種是先水平移動再垂直升高過渡槽的方式。
[0004]但是,第一種方式的反應杯換位機構,由于主動輪和從動輪的中心線與底面相平行,過渡槽在斜面上移動時,使得皮帶拉長呈三角形,使得運動過程中皮帶松緊不一,導致定位不準,運行不能夠穩定長久;而第二種方式的反應杯換位機構的缺陷則是體積大、結構復雜、成本高。
[0005]因此,現有技術尚有待改進和發展。
實用新型內容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定位準確、運行穩定長久。
[0007]以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體外診斷設備,其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定位精度高、運行穩定長久。
[000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包括底板組件、過渡槽組件、從動輪組件和電機組件,所述從動輪組件和所述電機組件分別設置在所述底板組件的兩端,所述過渡槽組件的同步帶套接在所述從動輪組件的從動輪與所述電機組件的主動輪之間,在所述電機組件中的電機驅動下,所述過渡槽組件在所述底板組件上來回滑動,其中:所述底板組件的底板頂面為斜面,所述從動輪的軸心與所述主動輪的軸心之間的連接線與該斜面相平行。
[0009]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底板組件包括底板、直線導軌和電機安裝板;其中,所述電機安裝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縱向的一端,所述底板縱向的另一端設置有適配容納所述從動輪在其內轉動的開口通槽,所述開口通槽的側壁上橫向貫通設置有腰形槽,用于適配容納所述從動輪組件中的從動軸,朝向所述底板的底面的腰形槽側壁上設置有寬度超過所述從動軸外徑的安裝口。
[0010]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在所述底板的頂面上縱向設置有一沉槽,用于適配容納所述過渡槽組件中的滑塊在其內移動,所述沉槽的底面與所述底板的頂面相平行,所述沉槽內設置有一與所述滑塊相適配的直線導軌。[0011]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沉槽的底面設置有以適配安裝所述直線導軌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底面與所述底板的頂面相平行。
[0012]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底板的頂面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所述過渡槽組件移動行程的定位銷。
[0013]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過渡槽組件包括過渡槽架、定位彈片、光耦感應片、夾片、滑塊和所述同步帶;所述定位彈片設置在所述過渡槽架內側的槽壁上,用于卡住所述過渡槽架內的反應杯,所述光耦感應片設置在所述過渡槽架外側的槽壁上,用于在所述過渡槽架移動的過程中與所述電機組件中的感應器電路板相關聯,所述夾片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的外壁上,將所述同步帶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的底面,所述滑塊固定在所述夾片的底面,用于在所述底板組件中的直線導軌上滑動。
[0014]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從動輪組件包括所述從動輪、軸承、從動軸和帶輪調節支架;所述從動輪緊配在所述軸承的外圈上,所述軸承的內圈固定在所述從動軸上,所述帶輪調節支架呈U字形,所述從動軸的兩端分別固定在U字形帶輪調節支架的兩個開口邊上,且在兩個開口邊上都設置有長圓孔,所述長圓孔位于所述從動軸端部固定處的兩側。
[0015]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電機組件包括所述電機、所述主動輪、編碼器、感應器電路板和安裝板;所述主動輪設置在所述電機轉軸的一端,所述編碼器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轉軸的另一端,所述安裝板設置在所述電機的殼體的側壁上,所述感應器電路板設置在所述電路板的安裝板上。
[0016]一種體外診斷設備,包括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反應杯換位機構設置為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
[0017]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及其體外診斷設備,用于采用了斜面和與斜面相平行的同步帶裝置,不管過渡槽組件在斜面上移動到什么位置,同步帶都始終處于緊繃的狀態,避免了受牽引而拉長,由此提高了反應杯換位的定位精度,而且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運行穩定長久。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的立體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所用底板組件的立體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所用過渡槽組件的立體圖。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所用從動輪組件的立體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所用電機組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4]如圖1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反應杯換位機構的立體圖,該反應杯換位機構主要由底板組件110、過渡槽組件120、從動輪組件130和電機組件140四大部件組成,其中,所述從動輪組件130和所述電機組件140分別設置在所述底板組件10縱向方向的兩端,所述過渡槽組件120中的同步帶125套接在所述從動輪組件130的從動輪131與所述電機組件140的主動輪142之間,所述底板組件110的底板頂面Illa為斜面,且所述從動輪131的軸心與所述主動輪142軸心之間的連接線與該斜面相平行,由此在所述電機組件140中的電機驅動下,所述過渡槽組件120在所述底板組件110上縱向來回滑動,用于縱向移動并升高放置在所述過渡槽組件120中的反應杯(圖未示出)。
[0025]結合圖2所示,圖2是本實用新型體外診斷設備所用底板組件的立體圖,具體的,該底板組件110主要包括底板111、直線導軌112、電機安裝板113和電路接口板114 ;其中,所述電路接口板114經由螺釘固定在所述底板111的底面Illb上,所述電路接口板114與所述底板111之間用絕緣柱(圖未示出)隔開,所述電機安裝板113經由螺釘固定在所述底板111縱向的一端,所述底板111縱向的另一端設置有用于安裝后適配容納(圖1中)所述從動輪131在其內轉動的開口通槽11 Ic,所述開口通槽Illc的側壁上橫向貫通設置有的腰形槽llld,用于安裝后適配容納(圖1中)所述從動輪組件130中的從動軸(圖未示出),朝向所述底板111底面的腰形槽Illd側壁上設置有寬度超過該從動軸外徑的安裝口Ille0
[0026]進一步地,在所述底板111的頂面Illa上縱向設置有一沉槽Illf,用于安裝后適配容納(圖1中)所述過渡槽組件120中的滑塊在其內活動,所述沉槽Illf的底面與所述底板111的頂面Illa相平行,所述沉槽Illf內設置有一與該滑塊相適配的直線導軌112。
[0027]較好的是,還可以在所述沉槽Illf的底面設置一適配所述直線導軌112寬度的定位槽lllg,以減少所述直線導軌112的安裝誤差,提高(圖1中)所述過渡槽組件120移動的精度,所述定位槽的Illg底面與所述底板111的頂面Illa相平行。
[0028]此外,在所述底板111的頂面Illa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圖1中)所述過渡槽組件120移動行程的定位銷115,所述定位銷115可設置在所述沉槽Illf的兩側。
[0029]如圖3所示,圖3是本實用新型體外診斷設備所用過渡槽組件的立體圖,具體的,該過渡槽組件120主要包括寬度適配反應杯(圖未示出)外徑的過渡槽架121、定位彈片122、光耦感應片123、夾片124、前述同步帶125和滑塊126 ;其中,所述定位彈片122設置在所述過渡槽架121內側的槽壁上,用于卡住所述過渡槽架121內的反應杯,所述過渡槽架121 一側的槽壁向外延伸,所述光耦感應片123設置在其外側的側壁上,用于裝配后(結合圖1所示)在所述過渡槽架121移動的過程中與所述電機組件140中的感應器電路板144相關聯,所述夾片124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121的外壁上,用于將所述同步帶125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121的底面,所述夾片124的外形也呈適配所述過渡槽架121外壁的形狀,所述夾片124上用于與所述同步帶125相接觸的表面設置有相應的槽口(圖未示出),所述滑塊126固定在所述夾片124的底面,用于裝配后(結合圖1所示)在所述底板組件110中的直線導軌112上滑動。
[0030]如圖4所示,圖4是本實用新型體外診斷設備所用從動輪組件的立體圖,具體的,該從動輪組件130主要包括前述從動輪131、軸承132、從動軸133和帶輪調節支架134 ;其中,所述從動輪131緊配在所述軸承132的外圈上,所述軸承132的內圈固定在所述從動軸133上,所述帶輪調節支架134呈U字形,所述從動軸133的兩端分別固定在U字形帶輪調節支架134的兩個開口邊上,且在兩個開口邊上都設置有長圓孔135,用于適配帶輪調節支架134的調節范圍,所述長圓孔135位于所述從動軸133端部固定處的兩側;此外,所述軸承132的兩側還可各設置一個墊圈136,用于在裝配后(結合圖1所示)避免所述從動輪131的側面在其轉動的過程中與所述底板組件110的底板111產生干涉。
[0031]如圖5所示,圖5是本實用新型體外診斷設備所用電機組件的立體圖,具體的,該電機組件140主要包括電機141、前述主動輪142、編碼器143、感應器電路板144和安裝板145 ;其中,所述主動輪142經由彈性卡銷146緊配在所述電機141轉軸147的前端,所述編碼器143的外殼經由螺釘固定在所述電機141后端的殼體上,所述編碼器143的內部經由螺釘連接在所述電機141轉軸147的后端,所述安裝板145經由螺釘固定在所述電機141殼體的側壁上,所述感應器電路板144經由螺釘固定在所述安裝板145上,所述感應器電路板144與所述安裝板145之間用絕緣墊圈148隔開。
[0032]基于上述,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體外診斷設備,包括反應杯換位機構,其中:所述反應杯換位機構可選用上述中任一項實施例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以縮小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的體積,簡化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的結構,降低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的成本,提高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的定位精度,使得反應杯換位機構部分運行更加穩定長久。
[0033]應當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增減、替換、變換或改進,而所有這些增減、替換、變換或改進后的技術方案,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反應杯換位機構,包括底板組件、過渡槽組件、從動輪組件和電機組件,所述從動輪組件和所述電機組件分別設置在所述底板組件的兩端,所述過渡槽組件的同步帶套接在所述從動輪組件的從動輪與所述電機組件的主動輪之間,在所述電機組件中的電機驅動下,所述過渡槽組件在所述底板組件上來回滑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組件的底板頂面為斜面,所述從動輪的軸心與所述主動輪的軸心之間的連接線與該斜面相平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組件包括底板、直線導軌和電機安裝板;其中,所述電機安裝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縱向的一端,所述底板縱向的另一端設置有適配容納所述從動輪在其內轉動的開口通槽,所述開口通槽的側壁上橫向貫通設置有腰形槽,用于適配容納所述從動輪組件中的從動軸,朝向所述底板的底面的腰形槽側壁上設置有寬度超過所述從動軸外徑的安裝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的頂面上縱向設置有一沉槽,用于適配容納所述過渡槽組件中的滑塊在其內移動,所述沉槽的底面與所述底板的頂面相平行,所述沉槽內設置有一與所述滑塊相適配的直線導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的底面設置有以適配安裝所述直線導軌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底面與所述底板的頂面相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頂面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所述過渡槽組件移動行程的定位銷。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槽組件包括過渡槽架、定位彈片、光耦感應片、夾片、滑塊和所述同步帶;其中,所述定位彈片設置在所述過渡槽架內側的槽壁上,用于卡住所述過渡槽架內的反應杯,所述光耦感應片設置在所述過渡槽架外側的槽壁上,用于在所述過渡槽架移動的過程中與所述電機組件中的感應器電路板相關聯,所述夾片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的外壁上,將所述同步帶固定在所述過渡槽架的底面,所述滑塊固定在所述夾片的底面,用于在所述底板組件中的直線導軌上滑動。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輪組件包括所述從動輪、軸承、從動軸和帶輪調節支架;其中,所述從動輪緊配在所述軸承的外圈上,所述軸承的內圈固定在所述從動軸上,所述帶輪調節支架呈U字形,所述從動軸的兩端分別固定在U字形帶輪調節支架的兩個開口邊上,且在兩個開口邊上都設置有長圓孔,所述長圓孔位于所述從動軸端部固定處的兩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組件包括所述電機、所述主動輪、編碼器、感應器電路板和安裝板;其中,所述主動輪設置在所述電機的轉軸的一端,所述編碼器設置在所述電機轉軸的另一端,所述安裝板設置在所述電機的殼體的側壁上,所述感應器電路板設置在所述電路板的安裝板上。
9.一種體外診斷設備,包括反應杯換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杯換位機構設置為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反應杯換位機構。
【文檔編號】G01N33/48GK203376313SQ201320370767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26日
【發明者】饒微, 朱亮, 尹煒云 申請人:深圳市新產業生物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