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天然氣中微量單體烴含量濃縮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有機、地球化學實驗的分析儀器,它應用于天然氣中微量單體烴含量取樣濃縮實驗。
目前,天然氣的采集分析通常是在常溫常壓下,用排水取氣的方法采集氣樣。這種采集法,對一般的“濕氣”,即重烴含量較高的天然氣,隨著色譜靈敏度的提高,有可能分析出較多一些的烴類組分應用于地質解釋。但對于一些重烴含量較低的“干氣”的天然氣,由于甲烷含量高達95%以下,而其它烴類氣含量甚微(可小到ppt數量級),用作氣相色譜對其組份分析時,在色譜圖上往往僅顯示甲烷、乙烷等少數兩三個組份,由于提供的信息少,要進行天然氣的地化勘探對比,就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因此,如何開展對天然氣的深度分析方法的研究,以便得到更多的地化資料,已成為地質和地球化學工作者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目前有人采用對天然氣進行濃縮的方法,即用鋼瓶采集氣樣、在作氣相色譜分析時,為避免重烴吸附在瓶壁上,而將其鋼瓶置于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加熱;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把甲烷去掉,讓其它烴類保持在一種吸收器里。這種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到現場采集氣樣很不方便,且旅途轉運相當的麻煩;(2)在作濃縮進樣分析時,因要對儲藏天然氣樣的鋼瓶進行加熱,因此存在著不安全的隱患;(3)由于用鋼瓶采集的天然氣樣中的重烴,易被瓶壁吸附,且不易清洗干凈,再次采樣時造成樣品的污染。在作氣相色譜對其進行組份測定時出現非真實組份,而導致地化解釋的失真。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對天然氣如何采集,提出了一個十分簡便、可靠的濃縮分析法,來提取天然氣中存在的C3~C8+微量單體烴,為地化勘探提供更多的研究天然氣特征的地化實驗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天然氣中微量單體烴含量取樣濃縮器。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天然氣中微量單體烴含量濃縮器,是將天然氣中C3~C8+濃縮集聚的一種裝置,該裝置是由氣源減壓閥(1)、取樣架(2)、連接板(3)、U型濃縮管(5)及轉子流量計(6)組成。本濃縮器中的氣源減壓閥是為濃縮樣品時提供一個穩定流速和壓力的樣氣,它通過過渡連接器(4)與U型濃縮管相連接,取樣架和連接板起著支撐固定作用。本濃縮器的特征部分是U型濃縮管,進口通過過渡連接器與氣源減壓閥相連接,出口通過出口連接器(7)與轉子流量計(6)相連接,可控制濃縮集聚量。U型濃縮管(5)為軟胎不銹鋼制成,管內填有不同固體物質復合而成的吸附劑。天然氣通過U型濃縮管可較大地提高對天然氣中C3~C8+重烷餾份的吸取量。轉子流量計主要在濃縮分析時,提供一個直觀有效的濃縮量,同時可控制濃縮集聚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濃縮器結構簡單,濃縮的樣品儲存時間長,重復性好,分析結果準確,安全可靠,不僅攜帶方便,適用于不同取樣環境,而且較大的簡化了濃縮分析方法。該項技術與目前對天然氣采集的常規濃縮技術相比,該濃縮器的主要特點是較大地提高了對天然氣中C3~C8+重烴餾份的吸取量,作為對天然氣中的烴類、地化指標的應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特別是為“干氣”氣藏提供了烴類分析數據,從而促進了“干氣”氣藏天然氣成因和運移的研究工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氣源減壓閥;2.取樣架;3.連接板;4.過渡連接器;5.U型濃縮管(內填復合固體吸附劑);6.轉子流量計;7.出口連接器。
圖2為U型濃縮管結構示意圖。
圖中,4.過渡連接器;5.U型濃縮管;7.出口連接器。
下圖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法
首先按照圖1的結構示意圖進行安裝,將裝有制備好了的復合固體吸附劑的U型濃縮管(5)裝配到連接板(3)上,其出口末端通過出口連接器(7)與轉子流量計(6)相連接,其進口前端通過過渡連接器(4)與氣源減壓閥(1)相連接。其次是打開氣源減壓閥的閥門,在常溫下以每分鐘100毫升甲烷加乙烷的流速通過U型濃縮管,對天然氣樣進行濃縮實驗,其通過時間及氣樣量可根據天然氣樣品中的重烴含量多少而定(0.5~15分鐘及50毫升~1500毫升)。當濃縮到需要量后,最后關閉氣源(井口)閥門并將U型濃縮管從連接板上取下來,同時將其進、出口端載上密封連接帽。已取樣的U型濃縮管帶回室內,待做氣相色譜分析鑒定。
權利要求1.天然氣中微量單體烴含量濃縮器,是將天然氣中的C3~C8+濃縮集聚的一種裝置,該裝置是由氣源減壓閥(1)、取樣架(2)、連接板(3)、U型濃縮管(5)及轉子流量計(6)組成,其特征在于,U型濃縮管(5)內填有復合固體吸附劑,進口通過過渡連接器(4)與氣源減壓閥(1)相連接,出口通過出口連接器(7)與轉于流量計(6)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濃縮器,其特征在于,U型濃縮管(5)為軟胎不銹鋼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有機、地球化學實驗的分析儀器,它應用于將天然氣中的C
文檔編號G01N1/40GK2263342SQ9524213
公開日1997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8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8日
發明者王海清, 廖細明 申請人:西南石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