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生物印片法顯微制片的實驗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用于夾取印片的印片夾、用于盛放印片的印片盒;所述印片呈T型,所述印片上端寬的部分為標記區部,下端窄的部分為樣品區部;所述印片盒內壁上設置有限制印片的標記區部的限位槽。還包括用于碼放印片盒的底座,所述底座與印片盒的底部設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結構體。通過本實用新型可直接將印片通過印片夾夾住,蓋于所培養的培養基上,粘取培養物,再將粘取培養物的印片置于印片盒內,進行染色、干燥、保存等操作步驟,印片完成染色與干燥后保存在盒子里,待顯微鏡觀察時取出用液體封片膠連接固定到載玻片上,顯微鏡觀察后需要保存的印片可脫膠后放入原盒長期保存。
【專利說明】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生物儀器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光學顯微鏡制片技術,是將生物材料制成適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的薄片的技術。新鮮的生物材料雖然用簡單的方法做成臨時制片也可觀察,但為了保存以備以后的觀察,常需按一定步驟制成永久制片。
[0003]顯微制片首先要盡量保持生物材料的天然狀態,避免影像、變形和失真,因此須將生物材料做固定處理;制片必須薄而透明,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成像,除將材料切成薄片或通過輕壓或其他手段使之分散外,還需采用其他方法使它透明和染色,以便更好地觀察到結構的細節。需長期保存的制片,還應進行脫水和封固。
[0004]顯微制片法一般包括切片法、整體封片法、涂片法和壓片法4大類。
[0005]切片法光學顯微鏡的切片厚度在2?25微米之間,一般動植物材料的切片以厚10微米左右為合適。切片法根據包埋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常用的是石蠟切片法,它適用于一般生物材料。棉膠切片法,把生物材料經棉膠包埋后切片。適用于特別堅硬的材料或特別柔軟而體積大的材料(如完整的大腦)。冰凍切片法,將生物材料在一定的介質中冰凍固化后切片。適用于研究活體標本或作組織化學的研究。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法(簡稱GMA法),適用于制作I?3微米厚的切片。石蠟切片法包括固定、包埋、切片、染色、脫水和封固等步驟。關鍵是把生物材料用石蠟包埋,以石蠟為支持物,把浸在蠟塊中的生物材料切成理想的薄片。操作過程為:固定一水洗一從低濃度逐級到高濃度酒精脫水一二甲苯透明—浸蠟一包埋一切片一貼片一二甲苯脫蠟一逐級從高濃度到低濃度酒精處理,最后過渡到水一染色一逐級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酒精脫水一二甲苯透明一樹脂膠封固。其中的基本步驟在各種制片技術中都是相同的。
[0006]整體封片法用于單細胞、微小生物體或分散的器官的整裝制片方法。此法也需要經過固定、染色、脫水、透明和封固各個步聚。材料常用洋紅。代氏蘇木精等單一染色法,但也可復染。整體封片法中常用冬青油、丁香油一類香精油作為透明劑,以代替二甲苯,這樣可避免標本脆裂,較厚的標本在封固時,要在蓋玻片下墊以適當大小的碎玻璃或玻璃絲以免壓壞。
[0007]涂片法把易于分散的生物標本涂布在載玻片上的制片方法。此法的永久制片需經固定、染色,脫水等步聚,適用于細菌、血液、花粉母細胞和精子等細小而分散的材料。血液涂片便是一例。
[0008]壓片法將天然的、易于分散的組織或經過處理后易于分散的組織,如動物的精母細胞、果蠅的唾液腺、植物的花粉母細胞和根尖細胞等放在載玻片上、再加蓋玻片,用力壓碎組織,使細胞或細胞內的結構鋪展成一層的制片方法。壓片法常用于觀察染色體,通常用醋酸洋紅、地衣紅和石炭酸復紅染色。
[0009]傳統切片法、整體封片法、涂片法和壓片法對細菌等生物的取樣的共同特點是挑(收)取肉眼可見的培養物(菌落或菌懸液)進行制片,各自有技術上的缺陷和不足。
[0010]首先,傳統涂片法等微生物培養物制片方法的共同特點是用接種環挑取肉眼可見菌落或離心機菌懸液收集細菌進行制片。
[0011]在接種環挑取菌落及在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涂抹細菌等過程中,容易破壞細菌生長的原始狀態或結構,甚至導致細菌裂解,例如像L-型細菌。由于L-型細菌細胞壁缺陷,細胞容易膨脹變形,因此及其容易被破壞,從而使以往關于L-型細菌生物學特性研究和臨床檢測均較為困難。然而,細菌L-型變異是大部分細菌的生物特性。研究表明臨床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細菌L-型變異現象十分普遍,臨床很容易漏診。
[0012]另外,傳統涂片染色方法:通常采用手工滴加染液覆蓋細菌。在室溫較高或空氣干燥情況下染液容易蒸發干涸,觀察補充不及時就會影響染色效果,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錯誤結果。再有,在細菌組化染色或免疫分子組化等特殊染色中,傳統方法試劑容易浪費,導致成本高,不易推廣使用。
【發明內容】
[0013]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便人員操作及管理、能夠獲得細菌生長形態原貌和不同形態間的相互關系(繁殖方式)以及相互區別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顯微制片的實驗器材。
[001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用于夾取印片的印片夾、一端開口的用于盛放印片的具有保存和染色功能的印片盒;所述印片呈T型,所述印片上端寬的部分為標記區部,下端窄的部分為樣品區部;所述印片盒內壁上設置有限制印片的標記區部的限位槽。本實用新型的印片為PET光學膠片材料,具有耐溫、耐酸堿和柔韌性較好等特點,易于印取培養皿中的培養物;印片盒可以選自耐溫聚乙烯的材料制成,也可已選自其他材料制成。耐溫聚乙烯材料可以耐較高溫度,柔韌性較好,不易破碎,易于取培養皿中的培養物,而且耐溫聚乙烯也可以適用于染色、脫色、水洗等其他實驗步驟。印片通過設置標記區部,可以在其上通過記號筆對其編號,而且設置較寬的上端部,可以通過本實用新型特制的印片夾夾住,拿取印片非常方便。樣品區下部為粘取培養物的部分,通過印片夾夾住印片,將樣品區部直接覆蓋于培養皿中印取即可。本實用新型的取樣過程是在微生物實驗室的潔凈的無菌生物安全柜內操作,采用非玻璃材料將直接避免可能對操作者傷害,降低生物安全事故發生的風險。印片盒通過設置限位槽,可將印片的標記區部限制其中,當將印片置于其中時,樣品區部的取樣面和與取樣面相對的另一面均不與印片盒的盒壁接觸。制造時可在標記區部設置序號,方便實驗使用,避免張冠李戴,也可通過標記筆在其上做出標記以便使用。
[0015]優選的,所述印片夾包括手柄和橡膠材料制成的夾持部;所述夾持部設置有用于夾持印片標記區部的通槽。所述夾持部由橡膠材料制成,因為橡膠材料具有一定的彈性,拿取印片時印片的標記區部被夾持部的凹槽卡住。將印片放置于印片盒內時可將夾持部沿著印片的標記區部的長度方向將夾持部平行推出來。為了取得好的夾持效果也可以在夾持部的凹槽內設置一次成型的咬合齒。
[0016]所述印片夾為鑷子。拿取印片不僅可以通過上述的印片夾,也可以通過常規的鑷子完成。
[0017]所述印片盒還包括用于蓋合印片盒的盒蓋。一般染色或者為了保存印片,需要的時間較長,為了達到好的染色或者保存效果,可以設置盒蓋將其密封,同時也防止了在操作步驟中其他微生物的干擾。
[0018]所述盒蓋可以與印片盒分開設置也可以通過模壓成型時連接于印片盒的開口處。
[0019]所述印片盒內部為橢圓形柱腔,所述橢圓形柱腔在其橢圓截面的長軸的兩端構成了所述限制印片的標記區部的限位槽。通過設置橢圓柱腔,可以不用設置限位槽,工藝簡便,并相對節約染色試劑。
[0020]所述的實驗器材還包括用于碼放印片盒的底座,所述底座與印片盒的底部設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結構體。當一個實驗有多個樣品時,底座上一次可以碼放多個印片盒,操作更加標準,方便操作管理。根據實驗需要,通常可以碼放10個印片盒或者更多。
[0021]優選的,所述印片盒的底部設置有卡合槽或卡臺,所述底座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相互配合使用的卡臺或卡合槽并與印片盒的卡合槽或卡臺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的結構體。
[0022]優選的,所述印片盒的底部設置有凸起或凹槽,所述底座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或凸起并與印片盒的凸起或凹槽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的結構體。所述的結構體,可以是圓球形、柱狀或其他可以構成結構體的形狀。
[0023]進一步,所述底座上設置有防止印片盒以所述結構體為軸轉動的擋板。
[0024]現有技術主要是通過載玻片與蓋玻片以及其他實驗器材完成顯微制片的,如上所述,制片及保存工藝過程繁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方便人員操作及管理、有效防止樣本間交叉污染、提高生物安全防護及原始資料管理,并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器材能夠獲得細菌生長形態原貌和不形態間的相互關系(繁殖方式)以及相互區別,以得到更加準確的實驗結果,能夠最大程度原位取樣,并比傳統方法更快速檢出病原菌,為患者更有效的診斷治療提供幫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實用新型印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是本實用新型具有夾棒和夾持部的印片夾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3是圖1與圖2結合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4是實施例1、2、3和4的盒蓋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5是實施例1底座的結構不意圖;
[0030]圖6是實施例1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7是實施例1將印片盛放于印片盒內時的示意圖;
[0032]圖8是實施例1碼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9是實施例2的印片盒與盒蓋連接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10是實施例2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11是實施例2碼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2是實施例3的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13是實施例3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38]圖14是實施例4的印片盒倒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15是實施例4底座的結構不意圖;
[0040]圖16是實施例4碼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41]圖17是實施例5的印片盒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18是傳統涂片法用于L-型細菌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圖;
[0043]圖19是本實用新型用于L-型細菌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圖;
[0044]圖20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痰結核菌L-J法培養I周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
[0045]圖2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痰L-型結核菌L-J法培養I周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
[0046]圖22是圖21當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0047]圖中:1、印片;2、印片盒;3、標記區部;4、樣品區部;5、限位槽;6、手柄;7、夾持部;8、通槽;9、盒蓋;10、底座;11、卡合槽;12、卡臺;13、凸起;14、凹槽;15、擋板;16、橢圓形柱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內容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應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只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各種替換和變更,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004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印片I呈T型,所述印片I上端寬的部分為標記區部3,下端窄的部分為樣品區部4。在印片I的標記區部3分可預先制造原始序號,方便使用,避免張冠李戴。
[0050]如圖2所示,所述印片夾包括手柄6和橡膠材料制成的夾持部7 ;所述夾持部7設置有用于夾持印片I標記區部3的通槽8。
[0051]如圖3所示,為將上述圖1與圖2結合的圖,表示的是在用印片夾夾取印片I時的狀態。
[0052]如圖4所示,為蓋在印片盒2上的蓋子9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是適合于實施例1、2、3和4的蓋子;實施例5當中,因為印片盒的內部為橢圓形柱腔,所以蓋子上設置的卡扣部分應該與所述的橢圓形柱腔的橫截面相一致,也為橢圓形。
[0053]如上所述,均為以下實施例當中提及的實驗器材。
[0054]實施例1
[0055]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包括印片1、用于夾取印片I的印片夾、一端開口的用于盛放印片I的印片盒2 ;所述印片盒2內壁上設置有限制印片I的標記區部3的限位槽5。
[0056]所述盒蓋9與印片盒分開設置。
[0057]如圖5、圖6所示,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卡臺12,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卡合槽11并與印片盒2的卡臺12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
[0058]如圖7所示,染色或脫水或保存時,將印片I用印片夾放入印片盒2內,印片I的標記區部3限定在限位槽5內。
[0059]如圖8所示,將多個印片盒2碼放與底座10上,便于管理。
[0060]實施例2
[0061]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0062]如圖9、圖10所示,盒蓋9固設于印片盒2的開口處;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卡合槽11,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臺12并與印片盒2的卡合槽11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
[0063]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多個印片盒2碼放于底座10上。
[0064]實施例3
[006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0066]如圖12、圖13所示,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凸起13,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14并與印片盒2的凸起13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所述底座10上設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結構體為軸轉動的擋板15。
[0067]實施例4
[0068]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0069]如圖14、圖15所不,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凹槽14,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凸起13并與印片盒2的凹槽14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所述底座10上設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結構體為軸轉動的擋板15。
[0070]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的多個印片盒2碼放于底座10上。
[0071]實施例5
[007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2、3和4的不同之處在于:
[0073]如圖17所示,所述印片盒2內部為橢圓型的柱腔16,所述橢圓型的柱腔16在其橢圓截面的長軸的兩端構成了所述限制印片I的標記區部3的限位槽5。
[0074]實施例6
[0075]運用上述實施例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
[0076]1.對結核菌L-J培養物分別采用傳統涂片方法(圖18)和原位印片法取樣(圖19)進行抗酸染色顯微鏡分析,對比實驗效果。
[0077]2.對肺結核患者痰結核菌L-J培養I周培養物進行原位印片法取樣抗酸染色進行顯微鏡分析(圖20、21)。
[0078]3.操作步驟:
[0079]I)在實驗室具備生物安全要求和無菌操作條件下,用如圖3所示的印片I與印片夾2將印片I貼于培養物表面,靜置數秒后輕輕揭啟,使細菌印在印片I的樣品區部4。
[0080]2)印片后立刻固定。
[0081]3)將印片I置于印片盒2內染色、水洗和干燥。然后蓋上蓋保存待顯微鏡分析。
[0082]4)顯微鏡分析時將印片盒2中的印片取出,以液體封片膠將其固定在載玻片上。
[0083]5)印片鏡檢、分析完成后放入印片盒保存。
[0084]6)印片夾可根據操作者的實驗需要和習慣,在染色前或染色后,平行推動取下。
[0085]如圖18所示,為傳統涂片方法,即用接種環在培養基上挑取菌落與生理鹽水混合涂抹在載玻片上取樣的結核菌L-J法培養4周細菌的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可見細菌原始生長狀態完全被破壞,大部分形態異常不清,抗酸染色陽性。
[0086]如圖19所不,為原位印片法取樣的結核菌L-J法培養4周細菌(與圖18同一痰標本、平行接種培養)的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其細菌的原始生長狀態完整清晰,絲狀體和巨大顆粒體等抗酸染色陽性,并可觀察到不同形態間的關系。
[0087]因為結核菌L-細胞壁缺失,常規方法很容易破壞其細菌結構。故在以往諸多研究和臨床檢驗中,幾乎不能獲得結核菌L-型(包括其它細菌)的完好形態。而通過本實用新型可得到完整清晰地細菌及其生長狀態。
[0088]如圖20所示,為原位印片法取樣的痰L-J法培養I周的結核菌(肉眼未見菌落的情況下)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其細菌抗酸染色陽性,結核菌分枝生長的原始狀態清晰可見。
[0089]如圖21所示,為原位印片法取樣的痰L-J法培養I周的L-型結核菌(肉眼未見菌落的情況下)抗酸染色光學顯微鏡圖。其L-型細菌抗酸染色呈陽性,由于L-型結核菌細胞壁缺失,其菌體呈無限的膨大延伸狀態,并有細胞漿移出和趨勢和痕跡;如圖22所示,同時可見到芽痕等特殊結果。其細菌形態特征是L-型細菌的絲狀體繁殖方式。
[0090]本實用新型裝置可以印取患病機體或組織剖面病理物,觀察微生物與機體細胞間的關系。其原位印片取樣細胞/細菌,需要進一步培養觀察研究的,可以嫁接在其他細胞培養裝置系統進行。本實用新型裝置還可以用于各種微生物的原位取樣及特殊染色(如組織化學染色等)分析,還可以為分子免疫如免疫雜交等實驗裝置。其裝置可以根據具體實驗需求設計不同規格。
【權利要求】
1.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I)、用于夾取印片(I)的印片夾、一端開口的用于盛放印片(I)的印片盒(2);所述印片(I)呈T型,所述印片(I)上端寬的部分為標記區部(3),下端窄的部分為樣品區部(4);所述印片盒(2)內壁上設置有限制印片(I)的標記區部(3)的限位槽(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夾包括手柄(6)和橡膠材料制成的夾持部(7);所述夾持部(7)設置有用于夾持印片(I)標記區部(3)的通槽(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夾為鑷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還包括用于蓋合印片盒(2)的盒蓋(9)。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蓋(9)連接設置于印片盒(2)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內部為橢圓形柱腔(16),所述橢圓形柱腔(16)在其橢圓截面的長軸的兩端構成了所述限制印片(I)的標記區部(3)的限位槽(5)。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碼放印片盒(2)的底座,所述底座(10)與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結構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卡合槽(11)或卡臺(12),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臺(12)或卡合槽(11)并與印片盒(2)的卡合槽(11)或卡臺(12)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設置有凸起(13)或凹槽(14),所述底座(10)設置有與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14)或凸起(13)并與印片盒(2)的凸起(13)或凹槽(14)共同構成碼放印片盒(2)的結構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樣和微量染色的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上設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結構體為軸轉動的擋板(15)。
【文檔編號】G01N1/28GK204177654SQ201420676756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3日
【發明者】鐘敏, 陳一中, 包佳玲 申請人: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