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利用在靜磁場用磁鐵內部以傾斜磁場線圈形成磁場,同時把拉莫爾頻率的高頻信號送給被檢體內部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再構成圖像。特別涉及通過調整接收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與被檢體的體表的距離,能以更加優良的圖像質量攝制圖像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
背景技術:
現在,作為醫療現場的監視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裝置。
磁共振成像裝置通過在設于形成靜磁場的筒狀靜磁場用磁鐵內部的被檢體攝影區域以傾斜磁場線圈形成隨時間變化的傾斜磁場,同時發送由高頻(RFRadio Frequency)線圈送來的拉莫爾頻率RF信號,利用使被檢體內的原子核自旋磁共振、激發而產生的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信號再構成被檢體斷層圖像。
在這樣的磁共振成像裝置中,為靈敏度很好地獲得被檢體特定部位的斷層圖像,將適合攝影區域大小的局部高頻線圈用作接收NMR信號用的RF線圈。例如,與作為一個RF線圈的全身攝像用(WBwhole-body)線圈進行視野約50cm的廣大區域攝像時用作接收用的RF線圈不同,在限于以頭部、膝蓋或脊椎等為代表的攝制斷層圖像的區域的情況,將適合攝像區域大小的所謂頭部用線圈、膝蓋用線圈、脊椎用線圈的局部高頻線圈作為接收用RF線圈使用。
局部高頻線圈采用將其每一攝像部位最優化,使用對接收來自特定部位的NMR信號特殊化的局部高頻線圈,達到攝像在各區域的局部性靈敏度良好的圖像。
相反,進行更大范圍攝像時,雖然能以全身攝像用線圈攝像,但因為與使用局部高頻線圈情況相比,到被檢體的體表的距離會擴大,所以就難以攝制靈敏度良好的斷層圖像。
因此,使用局部高頻線圈,以高靈敏度進行大范圍攝像在臨床上是重要的。然而,使用局部高頻線圈進行大范圍攝像時,需要使用對被檢體各部位攝像用特殊化的多個局部高頻線圈。于是,每逢攝像部位變化,要使被檢體離開床位,都需要重新設定局部高頻線圈,存在給技師和被檢體加重負擔的這個問題。也就是,現有的局部高頻線圈適合取得被檢體的局部性圖像,與此相反,在擴大攝像范圍時想攝像時,需要更換其他局部高頻線圈的作業和移動被檢體,使作業煩雜。
所以,為了使用單個或有限個數的局部高頻線圈,能確保更廣范圍的攝影區域,提出邊移動床位邊進行攝像的所謂可動床法的方案(例如參照日本國特開2002-10992號公報)。
圖9是現有的磁共振成像裝置中通過采用單個局部高頻線圈,一邊移動床位一邊進行攝像,在大范圍內進行攝像的方法說明圖。
如圖9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所示,在裝入圖中未示出的傾斜磁場線圈單元的磁鐵2內部所形成的攝影區域設置局部高頻線圈3。實施以下的攝像法一邊使設置被檢體P的床位4移動一邊多次在局部高頻線圈3的每個攝像范圍S攝像,根據結合所得到的斷層圖像,對更大區域進行攝像。
但是,如果采用現有的可動式床位法的攝像,如圖9所示,因為局部高頻線圈3與床位4之間的距離和床位4的位置無關而是固定的,所以有凹凸的被檢體P與局部高頻線圈3之間的距離隨床位4的位置而變化。例如,被檢體P的腹部與局部高頻線圈3間的距離A1同被檢體P的腿部與局部高頻線圈3間的距離A2就互相不同。
即,由于局部高頻線圈3與到被檢體P體表的距離不固定,所以局部高頻線圈3的靈敏度就不穩定,難以獲得更均勻靈敏度的斷層圖像。因此,存在斷層圖像質量差的這樣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為處理這樣的現有技術狀況而發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良好的圖像質量攝像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可將接收核磁共振信號的局部高頻線圈與到被檢體的體表的距離設定為更適當的距離。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具有導軌的圓筒狀的構造體;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利用沿著上述導軌移動的移動機構、使上述移動機構移動的繩索和與上述繩索連接的電動機來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借助于繩索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具有導軌的圓筒狀構造體;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以上述導軌為移動軌跡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并利用彈性體的復原力使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回到規定位置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至少兩點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和上述高頻線圈朝向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置。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沿著圓筒狀構造體的導軌移動的移動機構、使上述移動機構移動的繩索和連接于上述繩索的電動機,調整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繩索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圓筒狀構造體的導軌作為移動軌跡,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而調整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利用彈性體的復原力而使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回到規定位置的步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移動高頻線圈的至少兩點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和上述高頻線圈朝向的步驟;由此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在有關這樣的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中,將接收核磁共振信號的局部高頻線圈與到被檢體的體表的距離設定為更適當的距離,就能以良好的圖像質量攝制圖像。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1實施例構成圖;圖2是表示在圖1所示磁共振成像裝置里RF線圈驅動機構的詳細構成例主視圖;圖3是在圖2中示出的A-A剖視圖;圖4是說明在圖1所示磁共振成像裝置里可動側RF線圈的驅動方法一例的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2實施例的構成圖;圖6是表示在圖5的B部分所示磁共振成像裝置里的動力傳遞機構的詳細構成例剖視圖;圖7是圖6中示出的C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3實施例的構成圖;圖9是說明在現有的磁共振成像裝置,通過使用單個局部高頻線圈一邊移動床位一邊進行攝像而在廣大范圍內進行攝像的方法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
有關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和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實施例。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1實施例構成圖。
磁共振成像裝置10具有裝入了圖未示出的傾斜磁場線圈的形成靜磁場用的磁鐵11和RF線圈12。磁鐵11形成為筒狀,內部為攝影區域。而且,在磁鐵11的內部設置用于安裝RF線圈12和被檢體的床位13。
RF線圈12由進行例如約50cm廣闊視野區攝像的WB線圈14和進行頭部、膝蓋或脊椎等著眼部位攝像的所謂頭部用線圈、膝用線圈、脊椎用線圈的局部高頻線圈15構成。另外,有時也不設WB線圈14。
將WB線圈14形成為筒狀,并在WB線圈14內部的任意位置設置任意個所需形狀的局部高頻線圈15。并且,局部高頻線圈15,例如由一對可動側RF線圈16和固定側RF線圈17構成,并將可動側RF線圈16和固定側RF線圈17配置在互相對著的位置。
固定側RF線圈17固定在例如WB線圈14的里面。并且,在可動側RF線圈16設置RF線圈驅動機構18,構成借助于RF線圈驅動機構18的作用,使可動側RF線圈16朝向所需的方向,例如向對著的固定側RF線圈17一側移動。而且,由RF線圈驅動機構18和RF線圈12形成RF線圈單元。
RF線圈驅動機構18可以是任意構成的,例如,由電動機19、非導電性的繩索20和滑輪21構成。即,在電動機19的輸出軸19a上安裝繩索20,將電動機19的動力傳給繩索20。繩索20隨處設有滑輪21,可將繩索20的朝向設定在任意方向。并且,在可動側RF線圈16設置聯結構造的動力傳遞機構22,構成能借助于動力傳遞機構22把繩索20的動力傳遞給可動側RF線圈16。因此,能夠通過繩索20將電動機19的動力傳給可動側RF線圈16,依靠電動機19的驅動使可動側RF線圈16向固定側RF線圈17一側移動。
并且,在RF線圈驅動機構18里,具有繩索調整機構23。繩索調整機構具有調整繩索20張力的功能。因此,即使繩索20隨時間變化而伸長的情況和繩索20上存在松弛時,也都能通過繩索調整機構調整繩索20的張力,避免伸長和松弛的影響。
進而,在床位13上設置床位驅動機構24,可使床位13的位置向所需的方向,例如向沿著磁鐵11內軸向設定的被檢體的體軸Z方向移動。因此,WB線圈14、固定側RF線圈17和可動側RF線圈16相對床位13和被檢體能夠相對改變體軸Z方向的位置。并且,因為可動側RF線圈16可借助于動力傳遞機構22向固定側RF線圈17一側移動,除體軸Z方向外,還能夠相對床位13和被檢體相對地改變與體軸Z垂直方向的兩個軸向位置。
圖2是表示在圖1所示磁共振成像裝置10里的RF線圈驅動機構18的詳細構成例主視圖;圖3是在圖2中示出的A-A剖視圖。
如圖2和圖3所示,在筒狀WB線圈14的內部設有床位13、可動側RF線圈16和固定側RF線圈17,而且,可動側RF線圈16由RF線圈驅動機構18而構成為可驅動。
RF線圈驅動機構18的動力傳遞機構22,例如成為圖2中示出的這種構成,具有作為移動機構一例的滾輪30、臂31、轉動軸32和作為彈性體一例的彈簧33。在可動側RF線圈16的兩端成互相水平方向的位置,分別設置例如兩個(合計四個)轉動軸32。進而,在四個棒狀臂31的各自一端分別設置滾輪30,另一方面,分別將轉動軸32轉動自如地插入已設于各自另一端的孔中。即,用四個方向的四條臂31通過轉動軸32支持可動側RF線圈16。
并且,彈簧33被安裝到各轉動軸32上。而且,依靠彈簧33的復原力,使臂31與可動側RF線圈16的相對位置回到原來位置的力,即例如臂31的縱向成為水平方向的取向力加到臂31上。因此,設于可動側RF線圈16同一側的兩條臂31成了水平方向并向互相張開的方向施加力。而且,可動側RF線圈16由兩條臂31而時常在垂直方向受力。
并且,在WB線圈14上通常設置WB繞線管34并在兩端部形成了槽35。在WB繞線管34的槽35里,除用于給可動側RF線圈16提供電力和信號的電纜36外,還設置作為RF線圈驅動機構18構成要素的繩索20和滾輪30。換句話說,WB繞線管34的槽35起到引導用于給可動側RF線圈16加上控制信號的電纜36、繩索20和滾輪30的作用。而且,將與各個臂31的可動側RF線圈16相反一側和可移動地設于WB繞線管34的槽35里的滾輪30相連接。電纜36根據需要固定在繩索20或臂31上,順著WB繞線管34的槽35和圖未示出的外部電路相連接。
并且,在WB線圈14的設置面側設有滑輪21。而且,由WB繞線管34的槽35引導的非導電性繩索20的一端連接到臂31的滾輪30附近,而另一端通過滑輪21被引到WB線圈14的設置面側,安裝在電動機19的輸出軸19a上。這時,以互相交叉方式設置與設于共同WB繞線管34的槽35的兩個滾輪30分別連接的兩條繩索20。
進而,在任意位置,例如與電動機19附近的繩索20接觸設置繩索調整機構23。繩索調整機構23例如可以是由一端固定,另一端設滑輪的彈簧等彈性體構成。而且,可讓繩索調整機構23的滑輪按壓繩索20,借助于彈性體的彈性力保持繩索20的張力一定。這樣,就構成經常通過繩索20傳遞來自電動機19的動力。
其結果,依靠電動機19的輸出使設于共同WB繞線管34的槽35的兩條各自繩索20向WB線圈14的設置面側移動,兩條臂31上所設的兩個滾輪30移動,使其在WB繞線管34的槽35里面轉動并互相接近。隨之,兩條臂31抵抗彈簧33的復原力成為倒八字形狀,使可動側RF線圈16移向固定側RF線圈17。
并且,在可動側RF線圈16上設有檢測可動側RF線圈16位置的傳感器37,傳感器37可由例如微開關(SW)構成。而且,用傳感器37可以檢測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的體表或者與固定側RF線圈17之間的距離。傳感器37的測定信號送給電動機控制單元38。
電動機控制單元38具有根據傳感器37來的信號向電動機19提供控制信號,控制電動機19的功能。即,電動機控制單元38根據來自傳感器37的測定信號控制電動機19,使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的體表或者與固定側RF線圈17之間的距離成為設定目標的距離。
而且,按照這樣的構成,受電動機控制單元38控制的電動機19的動力自輸出軸19a傳遞給繩索20、滾輪30、臂31、彈簧33和轉動軸32。因而,根據傳感器37的測定信號和電動機19的驅動來調整繩索20的移動量,就能任意設定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的體表或者與固定側RF線圈17之間的距離。
圖4是說明在圖1所示磁共振成像裝置10里的可動側RF線圈16的驅動方法一例的圖。還有,圖4中,省略了圖示WB線圈14和RF線圈驅動機構18。
如圖4所示,設置被檢體P到床位13,借助于床位驅動機構24在被檢體P的體軸Z方向移動床位13。進而隨著床位13的移動,用RF線圈驅動機構18讓可動側RF線圈16移動,使得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P的體表之間的垂直方向距離為一定。
就是,這樣就能相對每個與床位13位置對應的攝像范圍沿垂直方向移動可動側RF線圈16,適當調整其與被檢體P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并進行攝像。
因此,根據以上這樣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不用增加移動被檢體P的這種負擔和醫生、技師等用戶的麻煩,就能夠用單個可動側RF線圈16包括更廣的攝影區域,而且可在各攝影區域中攝取靈敏度良好的圖像。這時,作為RF線圈驅動機構18主要構成要素的繩索20因為被裝入WB繞線管34的槽35里,不會犧牲被檢體P的空間而能夠確保舒適(居住)性。
已示出了用電動機19移動繩索20的例子,也可以形成用手動移動繩索20的構造。并且,也可以構成在其它圓筒狀構造體上設置槽和軌道等導軌來代替WB線圈14,利用這些槽和軌道等的導軌作為移動軌跡,借助于滾輪30等移動機構使可動側RF線圈16移動。
圖5是表示本發明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2實施例的構成圖。
在圖5所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A里,RF線圈驅動機構18A的構造和功能與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不同。至于其它構成和作用都和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沒有實質上不同,所以對同一構成附加相同標號并省略其說明。
磁共振成像裝置10A的RF線圈驅動機構18A,可以是任意構成的,例如,由電動機19、非導電性的繩索20、滑輪21和動力傳遞機構22構成。而且,和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里的RF線圈驅動機構18同樣,可以構成通過借助于滑輪21調整朝向的繩索20和動力傳遞機構22,將電動機19的動力傳給可動側RF線圈16,依靠電動機19的驅動使可動側RF線圈16移向固定側RF線圈17一側。
進而,RF線圈驅動機構18A能夠調整可動側RF線圈16的角度。例如如圖5所示,進行控制使向可動側RF線圈16兩端傳遞動力的繩索20的`移動量和移動方向成為不同,能夠控制可動側RF線圈16的角度,以使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P體表的距離進一步固定。
圖6是表示在圖5的B部分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A里的動力傳遞機構22的詳細構成例剖視圖;圖7是在圖6示出的C部分放大剖視圖。
如圖6和圖7所示,RF線圈驅動機構18A的動力傳遞機構22構成具有滾輪30、臂31、轉動軸32、支承球(球面滑動軸承)40和彈簧33。還有,RF線圈驅動機構18A的動力傳遞機構22因為除設置了支承球(ピロボ-ル)40外實際與圖2和圖3中示出的RF線圈驅動機構18的動力傳遞機構22同樣,僅圖示說明該支承球40附近。
即,RF線圈驅動機構18A的動力傳遞機構22具有支承球40。支承球40是支承面呈球狀的軸承,并具有通孔。支承球40構成設在臂31與轉動軸32的結合部分,將轉動軸32插入支承球40的通孔,另一方面,以支承球40的球狀支承面承受臂31。因此,能夠隨意改變臂31與設于可動側RF線圈16上的轉動軸32的角度,即任意改變可動側RF線圈16的朝向。為此,例如圖5所示,可以構成用支承球40能夠隨意改變和水平面垂直而與體軸Z方向平行的面上的可動側RF線圈16的角度。
按照以上這種磁共振成像裝置10A,除了有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同等效果外,即使被檢體P體表上存在凹凸,也能和凹凸吻合改變可動側RF線圈16的角度,所以更能保持可動側RF線圈16與被檢體P體表之間的距離為一定。特別是,若構成能隨意改變和水平面垂直而與體軸Z方向平行的面上的可動側RF線圈16的角度,更能沿著被檢體P體表在需要高度的方向設定可動側RF線圈16的朝向。其結果,可以使用單個可動側RF線圈16,高靈敏度地攝取更好的圖像。
并且,通過以至少兩點以上支持可動側RF線圈16,調整各支持點的位置,改變可動側RF線圈16的為向,可以實施精度更高穩定地定位可動側RF線圈16。即,能夠提高相對設定可動側RF線圈16朝向的水平度。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第3實施例的構成圖。
在圖8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B里,RF線圈驅動機構18B的構造和功能都和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不同。至于其它構成和作用則和圖1示出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沒有實質上不同,所以對于同一的構成附加相同標號并省略說明。
在磁共振成像裝置10B的RF線圈驅動機構18B中,具有停放(退避)可動側RF線圈16的功能。即,RF線圈驅動機構18B兼作停放機構。RF線圈驅動機構18B具有與各繩索20對應的多個線圈側滾輪50。線圈側滾輪50設置在離WB線圈14兩側面的床位13足夠距離的位置。而且,繩索20的端部不與動力傳遞機構22的滾輪30連接而是借助于線圈側滾輪50以方向對著可動側RF線圈16側固定在可動側RF線圈16上。
另一方面,在WB線圈14上設置與可動側RF線圈16形狀配合的凹槽作為停放空間51。即是使用WB線圈14的停放空間51也能形成停放機構。
動力傳遞機構22的彈簧33構成給臂31的縱向相對可動側RF線圈16為垂直的方向作用彈性力。從而,通過彈簧33的彈性力作用,可動側RF線圈16在床位13一側經常受力。因而,通過電動機19的驅動繞卷繩索20時,可動側RF線圈16向離開床位13的方向移動,就能調節可動側RF線圈16的位置。
停放可動側RF線圈16時,進而通過電動機19的驅動使可動側RF線圈16向離開床位13的方向移動。這樣,可動側RF線圈16移動到停放空間51內,成為停放狀態。因此,同可動側RF線圈16的形狀和停放位置吻合設置停放空間51的形狀和線圈側滾輪50的位置。
按照以上這樣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B,不用可動側RF線圈16時,可讓可動側RF線圈16停放到規定的位置。而且,可以容易地并用要求形狀的RF線圈。
另外,不限于圖8的例子,在磁共振成像裝置10B中也可以設置和RF線圈驅動機構18B獨立的停放機構。
并且,也可以互相組合上述各實施例中的磁共振成像裝置10、10A、10B的各構成要素,構成一個磁共振成像裝置。另一方面,也可以省略磁共振成像裝置10、10A、10B的一部分構成要素和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具有導軌的圓筒狀構造體;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利用沿著上述導軌移動的移動機構、使上述移動機構移動的繩索和與上述繩索連接的電動機,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2.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借助于繩索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3.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具有導軌的圓筒狀構造體;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以上述導軌為移動軌跡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4.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利用彈性體的復原力使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回到規定位置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5.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接收通過向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移動上述高頻線圈的至少兩點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上述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和上述高頻線圈朝向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停放機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調整上述繩索的張力的繩索調整機構。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的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的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停放機構。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調整上述繩索的張力的繩索調整機構。
12.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的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1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的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1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具有槽的圓筒狀的構造體,通過利用上述構造體的槽引導上述繩索,用上述繩索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
1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頻線圈驅動機構利用全身攝影用線圈的繞線管的槽引導上述繩索,以此用上述繩索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
1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頻線圈驅動機構具有動力傳遞機構,該動力傳遞機構具有連接上述繩索和上述高頻線圈的連桿結構。
1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頻線圈驅動機構通過進行控制以使設于上述高頻線圈上的多條繩索的各移動量不同,以此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相對上述被檢體的角度。
1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停放機構。
1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2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21.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停放機構。
22.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停放機構。
23.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高頻線圈驅動機構可通過軸承改變與水平面垂直且與體軸方向平行的面上的上述高頻線圈的角度。
24.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沿著圓筒狀構造體的導軌移動的移動機構、使上述移動機構移動的繩索和連接于上述繩索的電動機,調整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25.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繩索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并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26.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利用圓筒狀構造體的導軌作為移動軌跡,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27.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移動高頻線圈的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利用彈性體的復原力而使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回到規定位置的步驟。
28.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步驟;移動高頻線圈的至少兩點位置,調整上述高頻線圈與設置于上述靜磁場中的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和上述高頻線圈的朝向的步驟;由上述高頻線圈接收通過向上述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步驟。
29.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停放機構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步驟。
30.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繩索調整機構調整上述繩索的張力的步驟。
31.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32.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33.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停放機構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步驟。
34.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繩索調整機構調整上述繩索的張力的步驟。
35.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3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37.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利用上圓筒狀構造體的槽引導上述繩索,以此用上述繩索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
38.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利用全身攝影用線圈的繞線管的槽引導上述繩索,以此用上述繩索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的位置。
39.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用連桿構造連結上述繩索和上述高頻線圈。
40.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進行控制使設于上述高頻線圈上的多條繩索的移動量成不同以此來調整上述高頻線圈相對上述被檢體的角度。
41.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停放機構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步驟。
42.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作為上述導軌至少具有槽和軌道中的一個。
43.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圓筒狀構造體在上述靜磁場中配置于上述被檢體的周圍。
44.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停放機構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步驟。
45.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用停放機構停放上述高頻線圈的步驟。
46.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軸承改變與水平面垂直且與體軸方向平行的面上的上述高頻線圈的角度。
全文摘要
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其具有在攝影區域中形成靜磁場的磁鐵;具有導軌的圓筒狀的構造體;接收通過向設置于靜磁場中的被檢體內部發送高頻信號而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的高頻線圈;利用沿導軌移動的移動機構,使移動機構移動的繩索和與繩索連接的電動機,調整高頻線圈與被檢體的體表之間的距離的高頻線圈驅動機構。
文檔編號G01N24/08GK1803093SQ20051012911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2日
發明者高森博光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 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