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測距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銀鹽照相機或數碼相機、攝像機等攝像裝置使用的測距裝置,特別是實現對攝影畫面內的多個地方的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所謂多點自動調焦(以下,稱為多點AF)的測距裝置,尤其是以在全畫面AF等的多點AF中也具有寬范圍的測距區域為特征的測距裝置。
現在,在照相機等攝像裝置中,通常是用測距裝置來實施多點AF的。另外,搭載對攝影畫面內的3點或5點、7點的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測距裝置的照相機,也以低價格機種產品化了。
上述多點AF,是將測距區域品質在直線上的一維多點AF,但是,最近,二維多點AF、區域AF的產品化的征兆已見端倪。
試舉一例,例如,如圖32所示,對于取景器16,搭載了具有設置45點的測距區域17的區域AF功能的測距裝置的照相機已產品化了,并且,現在也已上市。
在關于這種先有技術的多點AF中,鑒于如增加測距區域數那樣的測距計算一樣必須反復進行復雜的運算,已提案了用于改善那樣的時間延遲的各種發明。
例如,在特開平2-158705號公報中,公開了以首先用不是高精度地粗測被攝體的多個等方的第1測距模式取得多個被攝體舉例信息、從中選擇表示相當最接近距離的被攝體距離的被攝體、通過用高精度的第2測距模式僅對所選擇的被攝體進行測距來改善上述時間延遲為特征的技術。
此外,在特開昭63-131019號公報中,公開了用主動方式的AF、以推斷在投射光線的反射光量最多的地方存在最接近的主要被攝體為基本概念、通過對反射光量少的部分省去測距運算來改善上述時間延遲的技術。
但是,上述先有技術的AF方式都采用了主動方式,所以,在時間延遲對策方面,可以獲得很高的效果,但是,如果想實施全畫面AF等,投光元件的聚集及受光元件的聚集將不可避免地巨大化,從而成為向實用化邁進的巨大障礙。
與此相反,如果是被動方式,受光元件的微細化遠遠比主動方式的投光受光元件的微細化進步,不存在向上述實用化邁進的障礙,所以,不論從哪一方面說,對于全畫面AF等的寬范圍多點AF,都可以說被動方式是最好的。
有鑒于此,在特開昭62-103615號公報中,公開了以對多個測距區域進行粗相關運算、根據該結果選擇1個測距區域、僅對該選擇的測距區域進行高精度的相關運算、在被動方式下改善時間延遲為特征的技術。
但是,雖說是粗的相關運算,也是將運算使用的傳感器數據每隔1個采用1個等,該方法就是間抽傳感器數據,并不是可以省略相關運算。因此,時間延遲對策的效率,雖然主動方式高于被動方式,但是可以說是同等的。
這里,不論被動方式還是主動方式,對全畫面AF等那樣的寬范圍多點AF都是適合的,但是,最近,又提案并采用了稱為混合方式的測距方式。所謂混合方式,就是為了對各受光元件除去恒定光,將恒定光除去電路附加到被動方式的傳感器上,如果使恒定光除去功能無效,就進行被動動作,如果使恒定光除去功能有效,就進行主動動作。關于恒定光除去電路,已在特愿平10-336921號公報中公開了。另外,搭載混合方式AF的產品也已面世。
但是,要想實施全畫面AF等寬范圍多點AF,時間延遲對策是必須條件,但是,在先有技術中,現在還不存在具有有效的測距方式還時間延遲對策。現在,還是采用犧牲成本、搭載高速動作的高價的CPU及微處理器的結構的時間延遲對策。因此,先有技術的測距裝置,時間延遲對策不充分,存在時間延遲大的缺點。
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案的,目的旨在提供時間延遲小、測距迅速、測距結果的可靠性高、不提高成本就可以實現的高精度的測距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提供的測距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對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檢測區域的上述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
在實施例2中提供的測距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由第1傳感器和第2傳感器構成的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端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同時將同與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對應的區域偏離指定量的區域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和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
在實施例3中提供的測距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由第1傳感器和第2傳感器構成的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端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同時將同與第1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對應的地址偏離指定量的地址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并進而將從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開始的指定量的范圍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和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結構的圖。
圖2是詳細說明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3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4A是表示與圖3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4B是表示與圖3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4C是表示與圖4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4D是表示與圖4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5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6A是表示與圖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6B是表示與圖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6C是表示與圖6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6D是表示與圖6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7是關于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測距動作的流程圖。
圖8是更詳細地說明圖7中的上述步驟S15、S16的主要被攝體搜索的流程圖。
圖9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10A是表示與圖9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0B是表示與圖9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0C是表示與圖10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10D是表示與圖10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11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12A是表示與圖11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2B是表示與圖11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2C是表示與圖12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12D是表示與圖12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13是用于說明修正函數的圖。
圖14是更詳細地說明圖8中的步驟S43、S44的測距區域數限制的流程圖。
圖15是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16A是表示與圖1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6B是表示與圖1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16C是表示與圖16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16D是表示與圖16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17是用于更詳細地說明圖7中的步驟S17~S19的測距區域設定功能的流程圖。
圖18是更詳細地說明圖17中的步驟S63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19是表示用于決定區域內傳感器數的表的一例的圖。
圖20A是表示在主動模式下受光元件4a的預積分的像信號的圖,圖20B是表示在主動模式下受光元件4b的預積分的像信號的圖。
圖21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22A是表示與圖21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22B是表示與圖21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22C是表示與圖22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22D是表示與圖22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
圖23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24A是表示與圖23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24B是表示與圖23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24C是表示與圖24A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24D是表示與圖24B對應的測距區域的圖,圖24E是表示對傳感器全體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本積分的結果的圖。
圖25是表示攝影場景的一例的圖。
圖26A是表示與圖2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a的傳感器數據的圖,圖26B是表示與圖25的攝影場景對應的受光元件4b的傳感器數據的圖。
圖27是關于圖7中的步驟S27的光量測距的詳細情況的流程圖。
圖28是關于主動模式的積分控制的流程圖。
圖29是關于主動模式的積分控制的其他例的流程圖。
圖30是表示調查大量的物體的反射率的結果的圖。
圖31是關于在指定距離設置基準反射率的圖表、調整在進行光量測距時的積分的斜率輸出與1/(指定距離)的相關關系的圖。
圖32是表示先有技術的測距裝置的取景器視野的圖。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
本發明具有在根據按主動模式預測距的結果設定測距區域后按被動模式進行本測距的特征。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測距裝置的結構的圖。
圖中,在測距裝置的指定位置,設置用于將被攝體光和輔助光在被攝體上的反射光聚焦的受光透鏡1a、1b。
此外,為了確保和分割上述受光透鏡1a、1b的光路,另外,為了防止不需要的外光進入光路,設置了框體2。根據上述目的,該框體2通常由黑色等濃色而遮光性優異的材料形成。
作為上述框體2,除了用上述材料形成外,為了在內部不發生光的亂反射,在框體內部設置斜勾線,或者可以采用進行磨砂加工等處理。
圖中,3是自動調焦用集成電路(以下,稱為AFIC)。下面,詳細說明該AFIC3的結構。
在該AFIC3的內部,設置了接收由上述受光透鏡1a、1b聚焦的光并進行光電變換的受光元件4a、4b的集合體。此外,還設置了用于將由該受光元件4a、4b按各元件進行了光電變換的光電流對各元件進行積分的光電流積分部5。
此外,還設置了存儲并除去上述各受光元件4a、4b進行了光電變換的光電流中的恒定光電流的恒定光除去部6。并且,設置了用于將AFIC3內部的各部分復位的復位部7。
另外,圖中的8是對上述光電流積分部5設定任意的區域、檢測所設定的區域內的光電流的最大積分量并將最大積分量暫時進行取樣保持用于輸出控制光電流的積分的監視信號的監視信號檢測范圍設定還監視信號輸出部。
此外,在AFIC3中,還設置了存儲并保持作為上述光電流積分部5的積分結果的多個積分量的存儲部9和向外部輸出該監視信號檢測范圍設定和監視信號輸出部8以及存儲部9的內容的輸出部10。
該輸出部10,當然也可以是在其內部內藏用于放大信號的放大單元的結構。根據上述外部的控制信號控制AFIC3的內部的作用,由控制部11擔任,從作為電壓源、電流源等的集合的偏置部12向各部分供給電源。
另一方面,還設置了用于向被攝體照射光的投光光源14和用于聚焦該投光光源14的投射光的投光透鏡1c。該投光光源14由驅動部15進行驅動控制。
圖中,13是中央運算處理裝置(以下,稱為CPU)。該CPU13相當于進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的實施例1的測距裝置的中樞機關。并且,該CPU13當然也進行測距裝置的控制以外的照相機的各種動作的控制。如果將該CPU13的功能限定于測距裝置關系,則主要是獲得被攝體的信息和進行測距運算。獲得被攝體的信息和測距運算等測距關系的功能,當然不一定必須屬于CPU13,也可以內藏在AFIC3中。
除了以上說明的結構外,圖中雖然未示出,但是,還可以內藏用于存儲測距所需要的數據即例如調整數據等非易失性存儲器EEPROM等。
下面,參照圖2的流程圖詳細說明上述圖1的結構的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動作。在以下的說明中,以相同的符號適當地參照圖1的結構進行說明。
首先,CPU13進行測距裝置初始設定(S1)。
即,開始,CPU13本身進行用于開始進行測距的準備動作,該準備動作結束后,就進入測距動作。CPU13向控制部11傳送控制信號時,該控制部11就起動復位部7。伴隨該起動,復位部7就分別將光電流積分部5、恒定光除去部6、監視信號檢測范圍設定還監視信號輸出部8以及存儲部9復位。
接著,CPU13進行預積分(S2)。
即,CPU13將用于使恒定光除去部6動作的信號和用于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信號向控制部11傳送。接收到該信號時,控制部11就使恒定光除去部6有效地動作,并進而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其次,CPU13向驅動部15傳送用于使投光部14發光的信號,使該投光部14發光。接著,CPU13向控制部11輸出用于開始進行光電流積分的信號。接收到該信號時,控制部11就開始進行光電流積分部5的光電流積分。并且,在執行指定的動作后,CPU13結束光電流的積分。預積分是主動模式。
然后,檢測最大積分量和該傳感器上的位置(S3)。
即,CPU13在上述積分結束之后,使存儲部9存儲由光電流積分部5積分的全部多個光電變換元件的積分量。該存儲部9存儲的積分量是投光光源14發出的光線被被攝體反射的像信號。CPU13通過輸出部10取得該像信號。CPU13取得像信號時,就檢測其最大值和最大值在傳感器上的位置。
接著,CPU13比較在上述S3檢測的最大值與指定值的大小(S4)。這里,在最大值大于指定值時,就判定是由被攝體反射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的情況,并轉移到后面所述的S5。另一方面,在最大小于指定值時,就判定主要被攝體位于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到達不了的遠方,或者主要被攝體的反射率極端地低等理由而不可能推算主要被攝體位置的情況,并轉移到S6。
在S5,CPU13在以最大積分量的點為中心指定的區域珊測距區域。即,在圖3所示的場景中,通過預積分得到傳感器數據(參見圖4A、4B),根據該預積分設定測距區域(參見圖4C、4D),利用本積分結果和設定的測距區域求被攝體距離。另外,也可以檢測或設定測距區域。
在S6,在預先準備的指定的區域(缺省位置)設定測距區域。例如,在圖5所示的場景中,預積分不能推算所需要的被攝體位置(參見圖6A、6B)。這時,可以對缺省位置設定測距區域。即,如圖6C、6D所示,可以覆蓋測距區域,也可以不覆蓋測距區域,當然也可以設定多個測距區域。
接著,CPU13進行本積分(S7)。
即,CPU13將AFIC3內部的復位部7起動,將AFIC3內部的各單元復位。在本積分中,使恒定光除去部6無效。并且,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根據需要,將投光光源14的發光進行點亮/熄滅的控制,并開始進行積分。這樣,在執行指定的動作后,使積分結束。本積分是被動模式。
接著,CPU13進行相關運算和最接近選擇(S8)。
即,CPU13在使上述被動模式的積分結束時,使存儲部9存儲作為被攝體的像信號的各光電變換元件的積分量。接著,由輸出部10輸出被攝體的像信號。這時,CPU13可以取得被攝體的全部像信號,但是,只有取得在上述S5或S6設定的測距區域的像信號才是有效的。
CPU13根據取得的被攝體的像信號,對各測距區域進行相關運算,求各測距區域的被攝體像的相位差。這樣的相位差與被攝體的距離相當。并且,根據從多個測距區域得到的多個被攝體距離進行最接近選擇,并將最接近的被攝體距離作為最終測距結果。
在上述處理之后,CPU13進行包含將AFIC3的電源切斷的動作的后處理,這樣,一連串的測距動作即告結束(S9)。
這里,如前所述,CPU13進行的動作,當然也可以在AFIC3的控制下進行。
例如,如上述先有技術那樣,用一維或二維的傳感器在非常寬的范圍進行測距時,設定的測距區域的數也非常多,必須反復進行非常多的相關預選等復雜的運算,時間延遲將增大,或者由于使用高速而高價的CPU而提高成本。
與此相反,按照本發明的實施例,使用將投光光源14點亮從而使恒定光除去部6有效的主動模式進行指定的短時間預積分,通過取得被攝體反射的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的反射光的分布(像信號),便可推算主要被攝體的位置。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可以設定高精度地檢測所推算的主要百事通的距離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測距區域,所以,不需要進行不必要的運算。即,具有不需要高速而高價的CPU13也不會大幅度增加時間延遲的效果。
以上,概要地說明了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作用和效果。
下面,參照圖7的流程圖說明實施例的測距裝置的測距動作。在以下的說明中,適當地參照關于各種流程圖及攝影場景和那時的預積分(主動模式)及本積分(被動模式)的傳感器數據等的圖進行說明。
首先,CPU13進行測距裝置的初始設定(S11)。
該S11的處理和上述圖2中的S1的處理相同,進行CPU13本身及光電流積分部5、恒定光除去部6、監視信號檢測范圍設定和監視信號輸出部8以及存儲部9的復位動作。
接著,CPU13進行預積分1(S12)。
該預積分1在上述圖2中沒有進行,但是,這里,是為了預先決定本積分的積分條件內的幾個條件而進行的。恒定光除去部6無效,圖中雖然未示出,但是,還有設定和切換光電變換元件的傳感器靈敏度的單元,將傳感器靈敏度設定為高靈敏度。傳感器靈敏度的切換,可以采用切換光電流的放大率或切換積分容量等方法。投光光源14熄滅,就用被動模式積分百事通的光。積分控制只對預先決定的指定的短時間的積分動作進行。
其次,CPU13檢測預積分1的最大積分量(S13)。
這和被攝體的最明亮的部分的亮度相關,用于決定本積分的傳感器靈敏度和有無輔助光。最大積分量的檢測,可以在積分結束后輸出監視信號,并將其作為最大積分量。
接著,CPU13決定本積分的積分條件的一部分(S14)。
主條件是傳感器靈敏度和有無輔助光的設定。
然后,CPU13進行預積分(S15)。
這和前面所示的圖2的流程圖中的S2的預積分一樣,推算主要被攝體的位置,是為了設定本積分的測距區域而進行的。恒定光除去部6有效,將傳感器靈敏度定為高靈敏度。
另外,將投光光源14點亮,積分控制為進行預先決定的指定的短時間積分。由于是主動模式,所以,積分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被被攝體反射的反射光。
接著,CPU13檢測上述積分的最大積分量和其在傳感器上的位置(S16)。這里,認定在最大積分量的位置存在主要被攝體。該最大積分量,是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被被攝體反射的反射光內的光量最多的位置,所以,它位于最接近的位置的可能性高,同時是主要被攝體的可能性也高。
下面,參照圖8的流程圖更詳細地說明圖7中的上述S15、S16的主要被攝體搜索。
首先,CPU13判斷照相機的AF模式是標準模式還是點模式(S31)。這里,所謂「點模式」,就是只對畫面中央進行測距的AF模式,在該點模式時,任何主要被攝體搜索都不進行便返回。
另一方面,在不是點模式時,和圖7的S15一樣,進行預積分2(S32)。接著,CPU13從AFIC3取得主動模式的預積分的傳感器數據即被攝體反射的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線的反射光的像信號(S33)。
并且,CPU13檢索在上述S33取得的像信號的極大值,并只抽出該極大值處于指定范圍內的值(Pmax~Pmin)(S34)。
例如,如圖9所示的場景那樣,展覽窗內的模特兒等為被攝體時,如果用主動模式進行積分,可以得到圖10A、10B所示的像信號。并且,在這樣的像信號中,檢索極大值時,將抽出3個極大值。各極大值從左開始順序是右側模特兒的像信號、玻璃的正反射的像信號和左側模特兒的像信號。
如圖10C、10D所示,如果從這些極大值中只抽出指定范圍內的值(Pmax~Pmin),就可以將玻璃的正反射的像信號除外,從而可以防止主要被攝體的誤認定。
返回到圖8的說明,在S35,CPU13將表示從預積分的像信號中未檢測到有效的極大值的標志f-searcherr設定為1。該標志「f-searcherr」在保留有效的極大值的地方設定為0。
接著,CPU13判斷有無有效極大值(S36),沒有有效極大值時,就返回,有有效極大值時,就進行預積分的像信號的頻率分析,從極大值中將與指定以上的高頻成分相當的極大值除外(S37)。在上述S34,可以將玻璃的正反射的大半部分除外,但是,還保留著玻璃的反射角和到玻璃的距離引起的未能除外的部分。但是,在由玻璃等光澤物引起反射時,像信號幾乎都是高頻的,在上述S34和本S37,可以將玻璃等光澤物的反射像信號完全除外。
接著,和上述S36一樣,CPU13判斷有無有效極大值(S38),沒有有效極大值時,就返回,有有效極大值時,就執行S39的處理。在S39,對極大值考慮修正函數,將該運算結果成為0的情況除外。
這里,上述修正函數,是傳感器上的位置和照相機的攝影光學系統的焦距以及照相機的攝影畫面模式(標準、全景、高清晰)的函數,其例子示于圖13。下面,說明修正函數的意義。
首先,根據照相機的攝影光學系統的焦距和照相機的攝影畫面模式的輸入信息決定照相機的攝影畫角(范圍)。與照相機的攝影畫角對應的各個位置的主要被攝體的存在概率,就是修正函數的一例。另外,圖中,還示出了各攝影種類與焦距對應的攝影畫面角。
如圖13所示,畫面中央的主要被攝體存在概率高,越向周邊,存在概率越低,在畫面的外周邊附近,存在概率幾乎為0。并且,認使照相機的攝影畫角與傳感器上的位置對應,對極大值考慮修正函數,就可以進行極大值的加權抽出或除外。
例如,以圖11所示的場景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1的場景那樣,在中央附近存在主要被攝體而在左右端存在雜亂被攝體時,如果用主動模式進行積分,其像信號就成為圖12A~圖12D所示的那樣。從左邊的極大值開始順序為主要被攝體的像信號、畫面近側的雜亂被攝體的像信號。畫面左右兩端的雜亂被攝體的像信號不形成極大值,所以,可以忽略。這也是雜亂被攝體除外的方法之一。
然而,預積分的像信號的極大值存在2個,若對其考慮上述修正函數,即,例如對極大值乘以修正函數,就可以將在畫面外周部分存在的極大值除外,從而可以將周邊的雜亂被攝體除外。
下面,返回到圖8的說明。在上述處理之后,CPU13再次判斷有無有效極大值(S40),沒有該有效極大值時,就返回,有該有效極大值時,在該時刻,最低也保留著1個有效極大值,所以,將標志f-searcherr設定為0(S41)。
該標志「f-searcherr」為0的事實,就意味著發現了有效極大值。接著,CPU13進一步篩選極大值,將包含其余的極大值中的最大極大值(Pmax)的指定范圍(Pmax~Pmax-po)以外的極大值除外(S42)。
在前面所示的圖9的場景中,有2個模特兒,穿的衣服是白的和黑的。這樣,被攝體有音色,音色的不同,反射率就不同。并且,用反射光量推斷位于最接近距離的主要被攝體時,不能忽略被攝體的反射率。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對包含在Po范圍內的極大值進行同等的處理,來防止由百事通反射率引起的主要百事通位置推斷錯誤所造成的誤測距。
如上所述,如果進行S32~S42的處理,就不會受玻璃的正反射及周邊的雜亂百事通和百事通的反射率的影響,從而可以抽出至少包含主要百事通的極大值的預積分的像信號的極大值。
其次,CPU13根據作為指定數的areamax判斷其余的有效極大值數是大還是小(S43),大時就進一步篩選極大值,從大的極大值中篩選areamax個極大值(S44)。
S43、S44是設定作為本發明的目的之一的所需最低限度的測距區域進行測距的,是為了不增大時間延遲、實現寬范圍的多點AF并防止設定超過所需的測距區域而執行的處理。
上述圖8的S43、S44相當于限制測距區域數的功能。下面,參照圖14的流程圖更詳細地說明該測距區域數限制。
首先,取設定可能測距區域數的上限值areamax=k0(S50)。這就是照相機的模式為自動(標準)模式的情況,k0是缺省值。
接著,判斷照相機的AF模式是否為點模式(S51),是點模式時,就取areamax=1或k1(S52),不是點模式時,就執行S53。
接著,判斷照相機的A F模式是否為動體模式(S53),是動體模式時,就取areamax=1或k2(S54),不是動體模式時,就執行S55。
接著,判斷照相機的AF模式是否為遙控模式(S55),是遙控模式時,areamax就取為k3(S56),不是遙控模式時,就執行S57。
接著,判斷照相機的AF模式是否為自拍模式(S57),是自拍模式時,就取areamax=k4(S58),不是自拍模式時,就執行S59。
上述常數的大小關系如下1≤k1≤k2<k0<k3≤k4…(1)在本實施例中,在將測距區域限定在中央的點模式及不容許大的時間延遲的動作模式中,將減小測距區域,相反,容許大的時間延遲的遙控模式及自拍模式等則要增大測距區域。
接著,比較有效極大值數與areamax的大小關系(S59),有效極大值數大時,就將有效極大值的數減少到areamax(S60)。作為有效極大值的減少的方法的例子,可以從大的一方開始使極大值成為areamax個。另外,不論考慮修正函數與否,都可以與修正函數無關地從畫面中央側開始抽出areamax個極大值。
這里,說明圖15所示的場景的情況,像該場景那樣,是主要被攝體與背景的距離近并且背景復雜的構圖時,預積分(主動模式)的像信號就成為圖16A~圖16D所示的那樣。
即,沒有限制測距區域數的功能時,就像圖16A、圖16B所示的那樣,設定7個區域,時間延遲也發生7個區域的量,但是,如果有限制測距區域的功能,就如圖16C、圖16D所示的那樣,只設定3個區域,從而可以防止時間延遲增大。
以上離開圖7的流程圖,使用圖8、圖14的流程圖和其他圖說明了主要被攝體搜索和測距區域數的限制,這樣,便可得到用所需最低限度的數設定至少包含主要被攝體的測距區域所需要的信息。
下面,說明圖7的流程圖中S17以后的處理。在圖7的S17,接收S16的處理結果,判斷最大積分量與指定值的大小關系,這就意味著將內容與上述圖8、圖14的詳細的電平合在一起,判斷有無有效極大值。
在上述最大積分量大于指定值或有有效極大值時,就根據最大積分量的點或有效極大值的點設定測距區域(S18)。與此相反,上述最大積分量小于指定值或沒有有效極大值時,就將預先準備的區域(缺省區域)設定為測距區域(S19)。
上述S17~S19是測距區域設定功能。
下面,參照圖17的流程圖更詳細地說明該測距區域設定功能。
首先,CPU13判斷f-searcherr的值(S61)。這里,在f-searcherr=0時,就判定有有效極大值即可以推算主要被攝體位置,另一方面,在f-searcherr=1時,就判定沒有有效極大值即不能推算主要被攝體位置。接著,判斷照相機的AF模式是否為點模式(S62)。
通常,先設定測距區域(S63)。即,以有效極大值的傳感器地址為中心設定1個區域或多個區域的測距區域。
然后,反復執行上述S202的處理,直至沒有了未進行測距區域設定的有效極大值,對各有效極大值設定測距區域(S64)。
在上述S62,照相機的A F模式為點模式時,就將預先準備的指定的區域(缺省區域)設定為測距區域(S66)。更具體而言,就是在傳感器上的中心附近設定1個區域或多個區域。所說的傳感器上的中心附近,換言之,也就是攝影畫面的中心附近。另外,設定多個區域時,區域之間可以一部分重復,也可以不重復。
在不能推算上述主要被攝體位置時,就設定測距區域(S65、S66)。該S66,如上所述,將測距區域設定在攝影畫面中心附近,S65將測距區域設定在其周邊。所設定的區域數,在點區域的周邊兩側,各是1個或多個。在上述S65設定的測距區域,區域之間可以一部分重復,也可以不重復。另外,在上述S65、S66設定的各區域,也可以一部分重復,或不重復。
這里,在圖11所示的場景的狀況下,有使用點模式進行攝影的技術。這時,如圖所示,就與推算的主要被攝體的位置無關地在指定的區域設定測距區域。
另外,在圖5所示的場景的狀況下,不能推算主要被攝體位置,從而在指定的區域設定測距區域。這時,可以考慮在S66設定中心的1個區域、在S65設定周邊的4個區域,但是,也可以在S66設定中心的3個區域,在S65設定周邊的2個區域,這樣,可以考慮多個變化。
作為變化的一例,參照圖18的流程圖,更詳細地說明圖17的上述S63的處理。
圖18的概念,是對1個有效極大值設定3個測距區域,并且3個測距區域的位置關系是1個測距區域與另2個測距區域中的任意1個重復一部分。
即,首先決定并存儲根據極大值的值設定的測距區域的區域內傳感器數(S70)。目的在于防止作為被動方式AF的棘手的被攝體的遠近混合存在。如果極大值小,被攝體就遠(但是,如果被攝體的反射率不是非常低,就不在此限),對近的被攝體,就增多區域內的傳感器數。
實際根據極大值決定區域內的傳感器數,是參照圖19所示的表來決定該區域內的傳感器數的。
這里,圖20A、圖20B是表示主動模式的預積分的像信號的圖。如圖所示,根據極大值決定測距區域的區域內傳感器數,以此設定測距區域。另外,也可以如圖27所示的那樣,對極大值采用指定差PR內的相鄰的傳感器數。此外,也可以根據極大值的大小來改變PR。
下面,說明測距區域的設定位置。
首先,將2個像信號中的右側像信號(由圖1的光電變換元件4b得到的像信號)或左側像信號(由圖1的光電變換元件4a得到的像信號)中的某一個定為基準。在本實施例中,將左側像信號定為基準。
如圖20A、圖20B所示,測距區域設定為以左側像信號的有效極大值為中心的區域。對于右側像信號,則與有效極大值的位置無關地設定為傳感器上與左側相同的位置。在以上的說明中,在抽出有效極大值時,并未限定成為抽出的對象的傳感器上的區域。但是,如果以左側像信號為基準,則在右側像信號中就不必抽出有效極大值。
另外,由圖20A、圖20B可知,越是近距離百事通的像信號,像學相位差就越大,相反,遠距離百事通的相位差就小。
此外,根據極大值的大小可以判斷大致的百事通距離,所以,對于右側像信號的測距區域和相關運算時的移位量,也可以通過參照圖25所示的表進行設定。
如圖26A、圖26B所示,表數據根據極大值和指定的百事通反射率范圍而決定。通過進行上述設定,可以減少相關運算時的運算量,從而可以縮短測距時間。
例如,在圖21所示的場景中,后方的人物和鳥巢遠近混合存在。但是,用預積分無法知道遠近混合存在,可以估計被攝體的遠近。因此,如圖22所示,估計為遠的被攝體時,如果將測距區域設定得窄,如圖所示,就可以防止遠近混合存在引起的誤測距。以上,是S70的說明,在S71,設定對有效極大值的第1個測距區域。
該測距區域的開始地址為((極大值的傳感器地址)-(區域內傳感器數))/2…(2)并且,該測距區域用區域的開始地址和區域內傳感器數這2個量進行設定。
接著,是第2個區域的設定,開始地址為((極大值的傳感器地址)-(區域內傳感器數))×3/2+(重疊傳感器數) …(3)在S403,進行第3個區域的設定,開始地址為((極大值的傳感器地址)+(區域內傳感器數))/2-(重疊傳感器數) …(4)為了設定第2個、第3個區域,需要新的重疊傳感器數這樣的常數(S72、S73)。
接著,進行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設定(S74)。
絲兒監視信號,在圖1的說明中也描述過了,就是光電流的積分控制使用的信號,通常是將在光電變換元件的受光范圍內的被攝體上最明亮的部分的積分量暫時取樣保持而輸出的信號。目的是與測距區域的位置對應地設定監視信號的檢測范圍。
具體而言,是在包含對1個有效極大值設定的3個測距區域而比3個測距區域寬的指定量(傳感器數為m0)的寬區域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范圍的設定,是計算并存儲范圍的開始地址和結束地址。
開始地址為(左側測距區域開始地址)-m0 …(5)結束地址為(右側測距區域開始地址)+(區域內傳感器數)+m0(6)下面,以圖23的場景為例,說明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效果。該場景是在攝影畫面內包含高亮度光源的例子,用主動模式的預積分是不可能檢測該狀況的。
因此,根據預積分的結果,設定測距區域,然后執行本積分,對傳感器全體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本積分的結果示于圖24E。本積分是以太陽為基準,控制積分使太陽的積分量不飽和,所以,在珊的測距區域中,作為主要被攝體的人物的像信號被破壞而不能得到。即,不能進行測距。與此相反,通過根據測距區域設定監視信號檢測范圍,如圖24A~圖24E所示,本積分對主要被攝體最佳地控制積分,就可以進行測距了。
同樣,在圖25的場景中,由摩托車的頭燈招引本積分的積分控制,是容易誤測距的例子,但是,按照本實施例,就可以防止上述誤測距。另外,圖26A、圖26B所示的測距區域與監視信號檢測范圍的位置關系是執行圖18的流程圖的情況。
現在,返回到圖18的說明,在S75,判斷是否還有有效極大值,如果沒有了,就返回,如果有,在S76,就減小areamax。并且,在S77,如果areamax不為0,就確實還有有效極大值,所以,就返回到開頭的S70,繼續設定測距區域。如果areamax為0,就返回。
通過以上的處理,預積分及其處理即告結束。本積分還測距運算等所需要的全部條件已具備,可以開始執行本積分。
下面,再次返回到圖2的流程圖,從S20開始進行說明。
將用S12的預積分1來相當于被攝體的最明亮部分的亮度作為信息,所以,根據該信息在本積分中是否點亮輔助光(投光光源),本實施例的情況是,根據用被動模式執行本積分還是用主動模式執行本積分而進行分支(S20)。
并且,在上述被動模式時,轉移到S21,在上述主動模式時轉移到S24。
在S21,進行被動模式的本積分。這是在被攝體為比較高的亮度時執行。恒定光除去功能停止,傳感器靈敏度如根據上述預積分1設定的那樣,是低靈敏度或高靈敏度。
輔助光(投光光源)熄滅后,積分控制用的監視信號檢測范圍就是根據上述預積分2的結果設定的范圍。
另外,在本積分中,還包括從積分開始經過預先設定的指定時間時就強制地結束積分的時間限制功能。
然后,在S22,對各測距區域進行相關運算,計算各測距區域的被攝體舉例信息。進而執行從所求出的被攝體舉例信息中選擇最接近的舉例的最接近選擇。在君最接近選擇時,進行被攝體舉例信息的可靠性判斷,對于可靠性低的信息,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從選擇候補中預先排除的功能(未圖示)。可靠性判斷是眾所周知的方法,最簡單的判斷就是利用反差的判斷,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判斷,可以使用1個或多個判斷。
在進行上述最接近選擇時,判斷僅用可靠性低的百事通舉例信息是否不能選擇有效的百事通舉例信息,即是否不能進行測距(S23)。這里,在能得到有效的被攝體舉例信息時,就轉移到S18。與此相反,在不能進行測距時,就用主動模式中心本積分2(S24)。
這樣,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模式的本積分2是在被攝體亮度比較低時和被動模式的本積分1(S21)不能進行測距時執行的。恒定光除去功能起動時,傳感器靈敏度固定為高靈敏度。另外,輔助光(投光光源14)點亮和監視信號檢測范圍,和根據預積分2的結果設定的一樣。另外,本積分2也包括時間限制功能。
然后,和上述S22一樣,對各測距區域進行相關運算,接著,進行最接近選擇(S25)。這樣的處理,和S22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
然后,和上述S23一樣,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測距(S26)。這里,在能得到有效的被攝體舉例信息時,就轉移到S28,不能進行測距時,就執行S27。
S27的處理,是進行光量測距,在主動方式的AF中是眾所周知的。根據上述S24的主動模式的本積分2的結果特別是最大積分量計算被攝體舉例信息。這里,所說的最大積分量,在概念上和主動模式的2時相同,是由最接近被攝體反射輔助光(投光光源14)發射的光的反射光量。
這樣,執行停止測距裝置的AFIC3的電源供給等的后處理,測距即告結束(S28)。
下面,詳細說明上述S27的光量測距,在此之前,將圖7的流程圖簡化,說明容易理解算法語言的概念的圖27的流程圖。
首先,進行測距裝置的初始設定(S80)。然后,判斷被攝體亮度(S81),是高亮度時,就進行被動模式的測距(S82)。進而,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測距(S83)。
在上述S81為低亮度和在上述S83判定不能進行測距時,就進行主動模式的測距(S84)。
然后,和上述S83一樣,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測距(S85),不能進行測距時,就轉移到S87,能進行測距時就執行S86的處理。S86的處理,是最接近選擇,在上述S82或S84能得到有效的被攝體舉例信息時執行。
S87的處理,是光量測距。利用上述S84的主動模式的積分結果,根據積分時間tint(A)(或輔助光發光次數n)和最大積分量vmax(或最大A/D變換值ADmax)求積分的斜率dv/dt=vmax/tint(A)(或dAD/dn=ADmax/n)。然后,在S88,根據上述積分的斜率計算被攝體舉例信息。并且,在S89,進行測距裝置的后處理。
圖27所示的算法語言的概念,是本實施例的一例,可以考慮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若考慮被動方式AF的命中率及光電變換元件的傳感器靈敏度等情況時,則執行主動模式的頻度低,進而被動模式和主動模式都不能測距比執行光量測距的頻度低,所以,由此可知加上①被動、②主動、③光量的優先順位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返回到光量測距的說明,說明圖28的流程圖。
圖28是主動模式的積分控制的一例,具有進行著積分控制并取得光量測距所需要的信息的特征。
首先,將積分電路復位(S100),點亮輔助光(投光光源),開始進行積分(S101)。輔助光進行D.C(直流)驅動,根據光源的種類不同,設定發光光量穩定等待時間,有時在輔助光點亮后經過等待時間后開始進行積分。然后,利用計時電源開始進行計時(S102),監視著監視信號(S103)。
接著,判斷積分時間是否已達到積分限制時間(S104)。這里,在強制結束積分時,就轉移到S116。
在上述S104,積分時間未達到積分限制時間時,就將監視信號vmon與指定值vo進行比較(S105),在vmon<vo時,就返回到S103,反復進行環行處理。該指定值vo相對于一半時間量程,是非常小的值。
若退出上述環行處理,以后,就推算其余的積分時間。即,總積分時間tint=(k+1)×t(S106)。這里,k是優先決定的常數,t是退出環行處理后,轉移到S106時的計時電源的計時值。
然后,取其余積分時間為tk=k×t(S107),判斷總積分時間是否超過積分限制時間t1imit(S108),超過時就將總積分時間修正為tint=t1imit(S109),將其余的積分時間修正為tk=t1imit-t(S110)。然后,將計時電源復位,再次開始進行計時(S111),執行環行處理直至經過其余的積分時間為止(S112),若退出環行處理,就停止積分,同時將輔助光熄滅(S113)。
然后,監視著監視信號(S114),將得到的監視信號作為vmax=vmon(S115)進行存儲保持。在強制結束積分時,將積分時間作為tint=t1imit進行存儲保持(S116),并轉移到上述S113。下面,S113、S114、S115的說明和上述內容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以上,說明了主動模式積分控制的一例,下面,參照圖29的流程圖說明其他一例。
對圖29的說明,以與圖28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
主動模式積分控制,主要是輔助光(投光光源14)的發光方法。在上述圖28的動作中,采用了DC驅動(未圖示),在圖29的動作中,采用脈沖驅動(未圖示)。詳細而言,就是將積分時間和積分限制時間置換為輔助光的發光次數(S121~S135),監視信號不是原來的電壓,而是置換為由A/D變換器進行量化處理后的信號(S136~S138)。
從圖28、圖29的實施例中,可以取得積分時間tint(或輔助光發光次數nint)和最大積分量vmax(或AD值ADmax)。
根據這些信息求積分的斜率時,則有dv/dt=vmax/tint…(7)或dAD/dn=ADmax/nint …(8)
該積分的斜率與被攝體距離的關系如下式所示。
(積分的斜率)1/2∝(被攝體距離)-1…(9)或(vmax/tint)∝(被攝體距離)-1…(10)或(Admax/nint)∝(被攝體距離)-1…(11)因此,如圖31所示,對指定距離設置基準反射率的圖表,通過調整進行光量測距時的積分的斜率輸出與1/(指定距離)的相關關系,便可進行光量測距。光量測距與被攝體反射率的依賴關系強,反射率是大的誤差原因。從這樣的觀點考慮,如何測量調整時的圖表的反射率,是非常重要的。
調查大量的物體的反射率的結果,獲得了圖30所示的反射率的概率分布。
通常,反射率在εmin~εmax之間存在1個峰值εref,將分布的寬度用Ev(像面曝光量)的標度表現時,即為εref=1Ev。將反射率εref的圖表用于進行調整,是非常理想的。以上的光量測距的說明,是單純地將測距運算使用的積分量作為最大積分量(監視信號),但是,與在本實施例中設定測距區域時,從多個積分量的極大值中按指定條件進行選擇和限制,不能保證在所選擇的極大值中包含上述最大積分量(監視信號)是矛盾的。
但是,上述光量測距的說明,只是簡單說明光量測距的內容,實際上,以下的動作雖然未圖示,但是包含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即,必須有解決上述矛盾的動作,如果上述最大積分量(監視信號)及其在傳感器上的地址與上述選擇的極大值及在其傳感器上地址不一致,就將測距運算使用的積分量變更和更新為上述選擇的極大值中的最大值。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改良和變更。例如,如果光電流的積分方式不同,上述說明中的極大值這樣語言就要變化為極小值,有時像信號的明暗也發生逆轉,不是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另外,上述實施例按照看法不同,光電變換元件也可以解釋為是一維的行傳感器。但是,也并不限定行傳感器,也可以是二維的區域傳感器,或者由二維的離散分布的行傳感器等構成的區域傳感器。總之,不論是哪種情況,在處理像信號方面,分解為一維進行處理是很自然的事情,與傳感器是一維的還是二維的無關,本實施例的根本概念不變。
如上所述,按照本發明,例如進行全畫面AF那樣的寬范圍的多點A F時,利用時間延遲對策,預先推算主要被攝體存在的位置,僅對所需最低限度的位置的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不受被攝體對投射光線的反射率的影響,可以正確地推算主要被攝體存在的位置,從而可以不提高成本而實現和提供可靠性高、精度高的多點AF。
如以上的詳細說明所述,按照本發明,不提高成本,可以實現和提供時間延遲少、從而迅速而測距結果的可靠性高、測距精度高的測距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4a、4b);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1c、14、15);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6);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5、9、10、11、13);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8、11),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對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檢測區域的上述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5、9、10、11、13)。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指定上述檢測區域時使用的指定積分值的值根據最大積分值而變化。
3.一種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由第1傳感器和第2傳感器構成的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4a、4b);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1c、14、15);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端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6);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5、9、10、11、13);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同時將同與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對應的區域偏離指定量的區域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8、11),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和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5、9、10、11、13)。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比與上述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對應的區域偏離指定量的區域設定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時使用的指定量根據最大積分值而變化。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最大積分值越大,在比與上述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對應的區域偏離指定量的區域設定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時使用的指定量也越大。
6.一種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被攝體的光從而得到被攝體像信號的至少由第1傳感器和第2傳感器構成的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4a、4b);向被攝體投射光的投光部(1c、14、15);在由上述投光部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得到從上述一端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的恒定光除去部(6);根據由上述恒定光除去部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部(5、9、10、11、13);使上述第1測距部的測距動作經過指定時間,并設定與包含由此而得到的反射信號成分的積分信號中的最大成分值的指定積分值范圍內對應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同時將同與第1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對應的地址偏離指定量的地址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進而將從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開始的指定量的范圍設定為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檢測區域設定部(8、11),和在上述投光部不向上述被攝體投射光的狀態下,根據上述一對積分型受光傳感器的被攝體像信號和根據由上述檢測區域設定部設定的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和第1傳感器的檢測區域的積分結果,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部(5、9、10、11、13)。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從上述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開始的指定量范圍內設定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時使用的指定量范圍根據最大積分值而變化。
8.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最大積分值越大,在從上述第2傳感器的檢測開始地址開始的指定量范圍內設定第2傳感器的檢測區域時使用的指定量范圍也越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具有根據由至少一對積分型的受光元件4接收被攝體的光而得到的被攝體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1測距模式和根據由投光光源14向被攝體投射光并由恒定光除去部6從上述被攝體像信號中除去恒定光成分的像信號對被攝體距離進行測距的第2測距模式,進行測距動作時,用上述第2測距模式經過指定時間而動作,并根據由此所得到的像信號推算主要被攝體,同時在繼續取得被攝體像信號時選擇積分控制使用的受光傳感器的檢測區域。
文檔編號G01C3/06GK1275724SQ00117940
公開日2000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1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1日
發明者中田康一, 金田一剛史 申請人:奧林巴斯光學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