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快速測粘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快速測粘儀,屬于粘度測量儀器,是對傳統采用格氏試管方法的改進。
在高分子合成工業、膠粘劑工業,特別是在涂料工業生產中,到目前為止,一直沿用格氏試管法測定物料的粘度,先將高溫物料降溫25℃,再加稀料稀釋,注入格氏試管,倒置,以氣泡通過試管的時間來表示粘度。這種方法速度慢,誤差大,而且滯后嚴重,不能隨時指導工藝操作。一種在操作溫度下及時測定反應物料的粘度的儀器是長期以來人們所希望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在操作溫度下能夠及時測定反應物料粘度,隨時指導工藝操作的快速測粘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實用新型快速測粘儀,包括一條透明玻璃管,玻璃管下端通過帶盲孔的換向閥及管路與待測物料容器相通;待測物料先后通過導管(5)、換向閥(4)、玻璃管(3)、溫度計(6)、管路(2)、循環泵(1)回到容器,形成循環回路。
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測粘儀中的換向閥是實現本實用新型的關鍵裝備,它是帶盲孔的兩通閥,其中一通供循環取樣,另一通是不通過玻璃管的循環近路,供取好樣后物料繼續循環用;盲孔的作用是提供測粘度用的空氣泡,物料循環時,它是常通大氣的,只有取好樣后,才將空氣泡旋入玻璃管中。
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測粘儀的換向閥的盲孔的深度一般不大于玻璃管的內徑,盲孔的內徑以近于或等于玻璃管內徑為宜。
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測粘儀中的透明玻璃管的作用是相當于傳統粘度計的格氏試管,在快速測粘儀中最好是雙層結構,內管外壁上標有上、下刻度線,雙層的作用是使玻璃管中的物料的溫度盡量與反應容器中的物料的溫度接近,減少環境溫度的影響,提高測容的準確度。
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測粘儀適用于化工高分子合成反應中隨時測定物料的粘度,以指導分子量,特別在涂料工業中,油漆漆料的煉制中尤其適用,測量的粘度范圍在10000厘泊以下,測量溫度在500℃以下。
本實用新型測粘儀的換向閥,由金屬材料制成,也可用玻璃制成,可根據物料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材料,以銅或不銹鋼為好。
本實用新型的測粘儀所用的循環泵,可采用各種輸液泵,以齒輪泵最好。
附圖的圖面說明如下
圖1流程圖1循環泵、2管道、3玻璃管、4換向閥、5導管、6溫度計、7馬達、8反應釜、9刻度線。
圖2換向閥主視圖16操作桿、17定位槽、18定位銷。
圖3換向閥A-A剖視圖10旁路通孔、11閥體、13上通孔、14下通孔圖4換向閥B-B剖視圖12閥芯、15盲孔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述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測粘儀的操作過程是,首先啟動循環泵,使反應釜內待測流體沿導管(5)自下而上通過換向閥(4)、玻璃管(3)、管路(2)、循環泵(1)再回到反應釜中,不斷循環,直到玻璃管上方溫度計的讀數與反應釜內溫度計讀數相同時,旋轉換向閥90°,將換向閥常開端的盲孔,旋轉到與玻璃管下口吻合的位置,這時盲孔送入的空氣泡在玻璃管中緩緩上升,到下刻度線位置時,啟動秒表,氣泡上升到上刻度線位置時停止秒表,秒表上指示的時間,即是要得到的粘度,測定粘度時,物料通過控向閥進入管道(2)經循環泵(1)繼續循環。測定一個粘度后,將控向閥旋回原來位置,盲孔通大氣,流體繼續循環,根據需要,隨回測定。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1、測定速度快,操作方便。
2、測定結果精確度高。
3、及時指導工藝操作。
權利要求1.一種快速測粘儀,包括一條透明玻璃管,其特征在于玻璃管的下端通過帶盲孔的換向閥及管路與待測物料相連,玻璃管的上端通過循環泵及管路與待測物料容器相通;待測物料先后通過導管5、換向閥4、玻璃管3、溫度計6、管路2、循環泵1回到容器,形成循環回路。
2.按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之換向閥4,是帶盲孔的兩通閥,其中一通供循環取樣,另一通是不通過玻璃管的循環近路。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閥上的盲孔的深度不大于玻璃管的內徑,盲孔的內徑近于玻璃管內徑。
4.按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之透明玻璃管最好是雙層結構,內管外壁標有上、下刻度線。
5.按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之快速測粘儀適用于化工高分子合成反應中隨時測定物料的粘度,以指導分子量的調節操作,測量粘度范圍在10000厘泊以下,測量溫度在500℃以下。
6.按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之換向閥由金屬玻璃等材料制成,可根據物料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材料,以銅或不銹鋼為好。
7.按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之循環泵最好采用齒輪泵。
專利摘要一種快速測粘儀,主要由透明玻璃管、帶盲孔的兩通控向閥和循環泵、溫度計、管理組成,可直接安裝在高分子反應釜上,隨時測定物料的粘度,無需降溫和稀釋,測定速度快,代表性好,準確度高,能及時為生產和科研操作提供可靠依據。
文檔編號G01N11/10GK2066579SQ90210528
公開日1990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1990年1月6日 優先權日1990年1月6日
發明者畢思璞 申請人:畢思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