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煙塵采集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包括燃燒裝置、降溫裝置和采樣裝置;所述燃燒裝置包括升降臺、煙塵收集罩底盤、電熱爐和煙塵收集罩,所述電熱爐安裝在煙塵收集罩底盤上,煙塵收集罩底盤安裝在升降臺上,煙塵收集罩設在電熱爐的上方;所述降溫裝置包括管道和冷卻槽,管道的一端與煙塵收集罩相連,管道的中部設置在冷卻槽內;所述采樣裝置包括大氣分級采樣器和真空泵,大氣分級采樣器與管道的另一端相連,真空泵與大氣分級采樣器相連。本實用新型集生物質焚燒和煙塵采集為一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費用低,十分適用于實驗室對生物質焚燒后的檢測。
【專利說明】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煙塵采集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背景技術】
[0002]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目前,生物質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生物質燃燒的主要形式包括農田廢棄秸桿的露天焚燒、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生物質燃燒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生物質燃燒排放大量的氣溶膠,對全球大氣環境、全球氣候系統及生態系統的改變都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中農作物秸桿燃燒占生物質燃燒的20%左右,是生物質燃燒的重要組成部分。
[0003]每年的6、7月收割季節,大量的廢棄秸桿在田地焚燒,空氣中的TSP濃度明顯上升,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被釋放出來,降低能見度,影響人體健康,對交通安全也構成為威脅。森林大火與草原火災在氣候干燥的季節頻發,可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形成的煙霧同樣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生態平衡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0004]生物質焚燒煙塵的中PM1Q、PM2.5及有機物等已成為研究熱點,煙氣樣品可通過大氣采樣器現場采集,再加以處理分析。但是森林大火及草原火災的爆發具有不確定性,現場采樣更具有一定的風險,秸桿焚燒現場采樣同樣具有一定的季節限制,通過露天模擬生物質焚燒可以克服這一限制,但是這種模擬實驗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另外露天模擬生物質焚燒無法對某類物質的排放因子進行研究,排放因子的研究需基于定量的生物質原料燃燒后的煙塵全部被收集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而現有的室內生物質焚燒實驗模擬裝置操作較復雜,成本費用較高。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該裝置的煙塵收集罩內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的密閉空間內設有冷卻液,對進入煙塵收集罩內的高溫煙氣實現第一次冷卻,煙氣通過管道,管道的中部設置在冷卻槽內,煙氣實現第二次冷卻,這樣兩次冷卻可以防止煙氣中部分有機物因溫度過高而揮發,保證了實驗的可靠性;電熱爐設有可調變壓器和熱電偶溫度計,可以根據實驗需要調節電熱爐的溫度,并通過熱電偶溫度計實時顯示當前溫度,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煙塵收集罩底盤為鏤空結構,升降臺將放置電熱爐的煙塵收集罩底盤托住,并上升與煙塵收集罩密合,鏤空結構可以保證氧氣充分進入煙塵收集罩,實現充分燃燒;本實用新型集生物質焚燒和煙塵采集為一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費用低,十分適用于實驗室對生物質焚燒后的檢測。
[0006]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燒裝置、降溫裝置和采樣裝置;所述燃燒裝置包括升降臺、煙塵收集罩底盤、電熱爐和煙塵收集罩,所述電熱爐安裝在煙塵收集罩底盤上,煙塵收集罩底盤安裝在升降臺上,煙塵收集罩設在電熱爐的上方;所述降溫裝置包括管道和冷卻槽,管道的一端與煙塵收集罩相連,管道的中部設置在冷卻槽內;所述采樣裝置包括大氣分級采樣器和真空泵,大氣分級采樣器與管道的另一端相連,真空泵與大氣分級采樣器相連。
[0008]所述煙塵收集罩為中空的圓柱體結構,煙塵收集罩的上端設有與管道相連的上端口,煙塵收集罩的下端設有與煙塵收集罩底盤相適配的下端口,煙塵收集罩的內壁為雙層結構,兩層內壁之間為密閉的空間。
[0009]所述管道的中部為U型結構,設置在冷卻槽內。
[0010]所述煙塵收集罩底盤為鏤空結構。
[0011]所述電熱爐上設有熱電偶溫度計和可調變壓器。
[0012]所述升降臺包括底板和升降板,底板和升降板之間通過彈簧相連,彈簧上設有調節旋鈕。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4]1.本實用新型的煙塵收集罩內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的密閉空間內設有冷卻液,對進入煙塵收集罩內的高溫煙氣實現第一次冷卻,煙氣通過管道,管道的中部設置在冷卻槽內,煙氣實現第二次冷卻,這樣兩次冷卻可以防止煙氣中部分有機物因溫度過高而揮發,保證了實驗的可靠性;
[0015]2.本實用新型的電熱爐設有可調變壓器和熱電偶溫度計,可以根據實驗需要調節電熱爐的溫度,并通過熱電偶溫度計實時顯示當前溫度,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
[0016]3.本實用新型的煙塵收集罩底盤為鏤空結構,升降臺將放置電熱爐的煙塵收集罩底盤托住,并上升與煙塵收集罩密合,鏤空結構可以保證氧氣充分進入煙塵收集罩,實現充分燃燒;
[0017]4.本實用新型集生物質焚燒和煙塵采集為一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費用低,十分適用于實驗室對生物質焚燒后的檢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升降臺;2_煙塵收集罩底盤;3_電熱爐;4_熱電偶溫度計;5_可調變壓器;6_煙塵收集罩;7_管道的中部;8_冷卻槽;9_大氣分級采樣器;10_真空泵;11-管道;12-冷卻液;13-上端口 ;14_下端口 ;15_底板;16-升降板;17-彈簧;18-調節旋鈕。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包括燃燒裝置、降溫裝置和采樣裝置。
[0021]燃燒裝置包括升降臺1、煙塵收集罩底盤2、電熱爐3和煙塵收集罩6,電熱爐3安裝在煙塵收集罩底盤2上,煙塵收集罩底盤2為鏤空結構,可以保證氧氣充分進入煙塵收集罩6,煙塵收集罩底盤2安裝在升降臺I上,升降臺I包括底板15和升降板16,底板15和升降板16之間通過彈簧17相連,彈簧17上設有調節旋鈕18,可以調節升降板16的高度。煙塵收集罩6設在電熱爐3的上方,煙塵收集罩6為中空的圓柱體結構,煙塵收集罩6的上端設有與管道11相連的上端口 13,煙塵收集罩6的下端設有與煙塵收集罩底盤2相適配的下端口 14,煙塵收集罩6的內壁為雙層結構,兩層內壁之間為密閉的空間。電熱爐3上設有熱電偶溫度計4和可調變壓器5,可調變壓器5用于調節電熱爐3的溫度,熱電偶溫度計4可以實時顯示當前溫度。
[0022]降溫裝置包括管道11和冷卻槽8,管道11的一端與煙塵收集罩6相連,管道的中部7為U型結構,設置在冷卻槽8內。
[0023]采樣裝置包括大氣分級采樣器9和真空泵10,大氣分級采樣器9與管道11的另一端相連,真空泵10與大氣分級采樣器9相連。
[0024]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如下:
[0025]首先將生物質樣品放置在電熱爐3上,然后調節升降臺I的調節旋鈕18,升降臺I將放置電熱爐3的煙塵收集罩底盤2托住,并上升與煙塵收集罩6密合,然后調節電熱爐3的可調變壓器5,使得電熱爐3開始工作,同時打開真空泵10 ;此時生物質樣品在電熱爐3上燃燒產生煙氣,在真空泵10的作用下,煙氣上升,依次通過煙塵收集罩6的第一次冷卻和管道的中部7第二次冷卻,最后到達大氣分級采樣器9,得到焚燒后的需檢測煙氣。
[0026]本實用新型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該裝置的煙塵收集罩2內壁為雙層結構,雙層結構的密閉空間內設有冷卻液12,對進入煙塵收集罩2內的高溫煙氣實現第一次冷卻,煙氣通過管道11,管道的中部7設置在冷卻槽8內,煙氣實現第二次冷卻,這樣兩次冷卻可以防止煙氣中部分有機物因溫度過高而揮發,保證了實驗的可靠性;電熱爐3設有可調變壓器5和熱電偶溫度計4,可以根據實驗需要調節電熱爐3的溫度使生物質樣品在明火與悶燃這兩種狀態下燃燒,并通過熱電偶溫度計4實時顯示當前溫度,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煙塵收集罩底盤2為鏤空結構,升降臺I將放置電熱爐3的煙塵收集罩底盤2托住,并上升與煙塵收集罩6密合,鏤空結構可以保證氧氣充分進入煙塵收集罩6,實現充分燃燒;本實用新型集生物質焚燒和煙塵采集為一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費用低,十分適用于實驗室對生物質焚燒后的檢測。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包括燃燒裝置、降溫裝置和采樣裝置;所述燃燒裝置包括升降臺、煙塵收集罩底盤、電熱爐和煙塵收集罩,所述電熱爐安裝在煙塵收集罩底盤上,煙塵收集罩底盤安裝在升降臺上,煙塵收集罩設在電熱爐的上方;所述降溫裝置包括管道和冷卻槽,管道的一端與煙塵收集罩相連,管道的中部設置在冷卻槽內;所述采樣裝置包括大氣分級采樣器和真空泵,大氣分級采樣器與管道的另一端相連,真空泵與大氣分級米樣器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煙塵收集罩為中空的圓柱體結構,煙塵收集罩的上端設有與管道相連的上端口,煙塵收集罩的下端設有與煙塵收集罩底盤相適配的下端口,煙塵收集罩的內壁為雙層結構,兩層內壁之間為密閉的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管道的中部為U型結構,設置在冷卻槽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煙塵收集罩底盤為鏤空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電熱爐上設有熱電偶溫度計和可調變壓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質焚燒及煙塵采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升降臺包括底板和升降板,底板和升降板之間通過彈簧相連,彈簧上設有調節旋鈕。
【文檔編號】G01N25/00GK203672676SQ201320880469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劉剛, 洪蕾, 黃柯, 楊偉宗, 陳惠雨 申請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