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包括容納體、防水管、圓柱形蓋扣、夾持體、以及固定體,防水容納體套裝在傳感器外部,容納體與防水管之間通過螺紋連接,蓋扣塞緊防水管的內部形成第一防水結構,防水管的外部通過夾持體夾緊從而形成第二防水結構,通過這兩個防水結構防止水由防水管滲入到容納體內部,具有較好的防水效果。容納體通過連接部固定在被測建筑的構件表面。這種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不僅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而且傳感器的精度和靈敏度不受外界環境因素和建筑現場施工過程的影響與破壞。
【專利說明】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具體是涉及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應用動力測試技術,可無損地確定建筑結構的頻率和彈性模量等特征參數,這對于評價工程結構的性能有重要意義。但在進行動力測試時,動力測試傳感器往往暴露于空氣中而且難以固定,受雨水等影響傳感器很容易生銹,影響測試結果。同時在每一次動力測試之后,由于施工現場比較混雜,隨意放置傳感器及其導線可能造成傳感器的破壞。
[0003]針對上述傳感器因裸露而造成的易損和易受雨水影響生銹的問題,現有技術缺乏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具有這樣的特征:包括:防水容納體,用于套裝傳感器,包含兩端開口的本體和與本體一端的開口相配合的端蓋;防水管,與防水容納體遠離端蓋的一端螺紋連接;蓋扣,在防水管內可分離式軸向安裝;夾持體,位于防水管遠離防水容納體的一端用于夾緊防水管;以及固定體,與本體相連接用于將防水容納體固定在被測物體上。
[0006]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中,還可以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中,夾持體包含兩根夾板、兩個螺栓以及兩個螺母,兩個夾板平行地設置在防水管的兩側,兩根夾板之間由螺栓連接,通過螺母與螺栓之間旋松或旋緊從而帶動兩根夾板夾緊或松開防水管。
[0007]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中,還可以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中,固定體包含至少一個固定板和至少一個銷軸,固定板與本體相連接,銷軸設有外螺紋,固定板由銷軸定位在被測建筑的表面,通過與銷軸相對應的螺母將防水容納體固定在被測建筑的表面。
[0008]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中,還可以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中,固定板和銷軸各為兩個,兩個固定板分別設置在本體的兩側。
[0009]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中,還可以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中,防水容納體為喇叭形。
[0010]實用新型的作用與效果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具有套裝在傳感器外部的防水容納體,防水容納體與防水管之間通過螺紋連接,蓋扣塞緊防水管的內部形成第一防水結構,防水管的外部通過夾持體夾緊從而形成第二防水結構,通過這兩個防水結構防止水由防水管滲入到防水容納體內部,具有較好的防水效果。防水容納體通過連接部固定在被測建筑的構件表面。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提供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這種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不僅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而且傳感器的精度和靈敏度不受外界環境因素和建筑現場施工過程的影響與破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主視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左視圖;以及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俯視圖。
[0015]圖中,100.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1.本體,2.端蓋,3.防水管,4.夾板,5.螺栓,
6.螺母,7.固定板,8.銷軸,9.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具體闡述。
[0017]實施例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主視圖。
[001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100包括:防水容納體、防水管3、圓柱形蓋扣、夾持體、以及固定體。
[0020]防水容納體為喇叭形,內部中空部分用于套裝傳感器,包含兩端開口的本體I和與本體I 一端的開口相配合的端蓋2,本體I和端蓋2都由防水材料制成。
[0021]防水管3,與防水容納體遠離端蓋2的一端螺紋連接,防水管3由具有一定彈性的防銹材料制成。
[0022]圓柱形蓋扣可分離式軸向安裝在防水管3內,圓柱形蓋扣的直徑小于防水管3的內徑,使得傳感器的導線可以從圓柱形蓋扣和防水管3內壁之間的間隙中穿過。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左視圖。
[002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俯視圖。
[0025]如圖2和圖3所示,夾持體安裝在防水管3遠離防水容納體的一端用于夾緊防水管3,盡可能地減小圓柱形蓋扣和防水管3內壁之間的間隙,夾持體包含兩根夾板4、兩個螺栓5以及兩個螺母6,兩個夾板4平行地設置在防水管3的兩側,兩根夾板4之間由螺栓5連接,通過螺母6與螺栓5之間旋松或旋緊從而帶動兩根夾板4夾緊或松開防水管3。
[0026]固定體與本體I相連接用于將防水容納體固定在被測物體上,固定體包含兩個分別設置在本體I兩側的固定板7,兩個固定板7都與本體I相連接,銷軸8設有外螺紋,每個固定板7各自由銷軸8定位在被測建筑的表面,通過與銷軸8相對應的螺母9將防水容納體固定在被測建筑的表面。
[0027]安裝時,先將防水管3與本體I分離,將蓋扣從防水管3中取出,將傳感器的導線從防水管3的內部穿過與傳感器相連接,連接后的傳感器放置在本體I內,將防水管3和本體I旋合并將端蓋2蓋合在本體I的另一端,將蓋扣沿著防水管3的內壁塞進防水管3,蓋扣扣緊導線使得導線緊貼在防水管3的內側壁,形成傳感器的第一防水結構;平行放置在防水管3兩側的兩根夾板4套裝在螺栓5上,旋緊與螺栓5相配合的螺母6,從而夾緊防水管3,使得防水管3與蓋扣之間的間隙進一步縮小,形成傳感器的第二防水結構;預先在被測建筑的構件上打洞用于安裝銷軸8,固定板7套裝在銷軸8上后,用螺母9將將固定板7擰緊在銷軸8上,從而達到較好的防水和固定效果。
[0028]傳感器在進行動力特性測試時,打開端蓋2,將傳感器從本體I中取出,通過移動銷軸8調節傳感器在構件上的位置,用螺栓5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構件上,進行建筑結構的動力特性測試。
[0029]傳感器在停止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和導線收納在本體I中并蓋上端蓋2,通過銷軸8調節防水容納體的位置,通過螺母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構件上。實施例的作用與效果
[0030]根據本實施例提供的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具有套裝在傳感器外部的防水容納體,防水容納體與防水管之間通過螺紋連接,蓋扣塞緊防水管的內部形成第一防水結構,防水管的外部通過夾持體夾緊從而形成第二防水結構,通過這兩個防水結構防止水由防水管滲入到防水容納體內部,具有較好的防水效果。防水容納體通過固定體固定在被測建筑的構件表面。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提供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這種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不僅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而且傳感器的精度和靈敏度不受外界環境因素和建筑現場施工過程的影響與破壞。
[0031]本實施例提供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在被測建筑的構件上預先打孔,銷軸套裝在孔內,在連接本體的固定板通過銷軸固定在被測建筑的構件上,因此,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的安裝場合不受限制。
[0032]當然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并不僅僅限定于在本實施例中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在建筑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時將傳感器固定在被測建筑上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水容納體,用于套裝所述傳感器,包含兩端開口的本體和與所述本體一端的開口相配合的端蓋; 防水管,與所述防水容納體遠離所述端蓋的一端螺紋連接; 蓋扣,在所述防水管內可分離式軸向安裝; 夾持體,位于所述防水管遠離所述防水容納體的一端用于夾緊所述防水管;以及 固定體,與所述本體相連接用于將所述防水容納體固定在所述被測物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夾持體包含兩根夾板、兩個螺栓以及兩個螺母, 兩個所述夾板平行地設置在所述防水管的兩側,兩根所述夾板之間由所述螺栓連接,通過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栓之間旋松或旋緊從而帶動兩根所述夾板夾緊或松開防水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固定體包含至少一個固定板和至少一個銷軸, 所述固定板與所述本體相連接,所述銷軸設有外螺紋, 所述固定板由所述銷軸定位在所述被測建筑的表面,通過與所述銷軸相對應的螺母將所述防水容納體固定在所述被測建筑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銷軸各為兩個, 兩個所述固定板分別設置在所述本體的兩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防水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防水容納體為喇叭形。
【文檔編號】G01D11/26GK203704963SQ201320802766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9日
【發明者】彭斌, 付想平, 紀政, 李佳蔓, 汪瀾涯, 茹偉 申請人: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