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它包括硬質管、固定棒和軟管,所述的硬質管的底端封閉,其頂端與軟管的一端相連,軟管的另外一端與圓錐狀的出口管相連,在距離硬質管底端1-2cm處設有一對稱開孔,開孔的孔徑為2-4mm,所述的硬質管與固定棒活動連接,在硬質管內部設有若干層孔徑≤20μm的篩絹隔網。本實用新型既避免了一直用手扶著硬質管,從而節省人力,又不會因手抖動而擾動底層沉淀的樣品,并且可同時對多個樣品進行濃縮。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操作和結構都非常簡單,便于制作和攜帶。
【專利說明】一種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海洋生物樣品處理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
【背景技術】:
[0002]浮游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是海洋浮游食物網的基礎環節,在海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起到重要作用。浮游植物由于數量巨大、分布廣泛,其群落結構的變化會導致生物量和生產力的改變,從而對生態系統的資源產出產生重要的影響,且對環境變化敏感,因此進行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調查是研究海洋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基礎。
[0003]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調查要進行采樣、固定、濃縮與鑒定,浮游植物樣品濃縮是很重要的環節。目前采用的濃縮方法包括:靜置沉淀法、過濾法、離心法,靜置沉淀法操作簡便且對樣品的損壞最小,是經常采用的方法。靜置沉淀法是將樣品放在濃縮容器或直接在采樣瓶中靜置24-48h,然后利用虹吸管吸掉上面澄清的固定液,留下一定體積的濃縮液進行鑒定。目前濃縮用的虹吸管沒有固定的設計,一般都是用玻璃管下面綁上一層篩絹,上面套上一段乳膠管,由于玻璃管比較滑,吸取上清液時要一直用手扶著,很容易由于抖動而擾動底層沉淀的浮游植物。在時間較長的海上調查采樣工作中,大量的浮游植物樣品存放和搬運起來都比較困難,往往需要將樣品濃縮成較小的體積方便保存,但玻璃管比較脆弱,存放與攜帶均不方便,不適合在海上使用。
【發明內容】
: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制作簡單、操作簡便、攜帶方便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施的:
[0006]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質管、固定棒和軟管,所述的硬質管的底端封閉,其頂端與軟管的一端相連,軟管的另外一端與圓錐狀的出口管相連,在距離硬質管底端l-2cm處設有一對稱開孔,開孔的孔徑為2-4mm,所述的硬質管與固定棒活動連接,在硬質管內部設有若干層孔徑< 20 μ m的篩絹隔網。
[0007]所述的硬質管優選為硬質塑料管,所述的軟管優選為塑料軟管,所述的固定棒的形狀優選為圓柱形或扁平柱體。
[0008]所述的硬質管的長度優選為5_8cm,開口端直徑為主體部分直徑為8-10mm,厚度為 0.8_lmm。
[0009]所述的硬質管與軟管、軟管與出口管的連接方式優選為卡套連接,即軟管套于硬質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質管或出口管上的軟管套處相對應的設有2-3圈防滑倒齒,這樣可以使連接緊密防止漏水同時又可以拆卸。
[0010]所述的硬質管與軟管優選為透明的硬質管和軟管,透明結構便于觀察水流情況。
[0011]所述的硬質管與固定棒活動連接,可以是捆綁、膠粘等方式,優選所述的硬質管通過能活動的固定夾與固定棒平行活動固定。
[0012]篩絹隔網是指采用尼龍篩絹的隔網,參考國際上一般用到的浮游植物網具的最小孔徑,選取20 μ m,起到過濾截留的功能,防止浮游植物樣品的損失,優選為2層。
[0013]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是這樣使用的:將采集的浮游植物樣品靜置24-48h,將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的硬質管插入到液面以下,使開孔在距液面2-3cm處,調節固定夾的位置,使樣品容器壁卡于硬質管和固定棒之間,使得硬質管固定在樣品容器壁上,然后使用洗耳球在塑料軟管末端的圓錐狀的出口管處輕輕抽氣,有連續的液體流出時在下面放一收集桶,使上清液緩慢流出。過一段時間,調節固定夾的位置,使開孔重新在距液面2-3cm處。當樣品容器中的液體剩余體積符合濃縮要求時,將硬質管取出,將樣品瓶中濃縮后的樣品轉移出來進行進一步濃縮或進行顯微鑒定和計數。可使用多個虹吸固定管同時對多個浮游植物樣品進行濃縮。
[0014]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既避免了一直用手扶著硬質管,從而節省人力,又不會因手抖動而擾動底層沉淀的樣品,并且可同時對多個樣品進行濃縮。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操作和結構都非常簡單,便于制作和攜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6]其中1、硬質塑料管;11、篩絹隔網;12、開孔;2、塑料軟管;21、出口管;3、固定木
棒;4、固定夾。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相類似的標號標示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8]為了便于解釋和說明,各個部分和結構的大小,并不代表實際尺寸,有夸大的,有縮小的,附圖表示的僅是示意圖,而非實物圖。為了清楚具體地說明,有些公知功能和結構可能是省略的,對這些結構的說明也省略了。
[001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0]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者暗示相對重要性。
[0021]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規定或者限定,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安裝”、“連接”、“相連”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機械連接或者電連接或者氣路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連接,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0022]實施例1:[0023]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包括透明的硬質塑料管1、圓柱形的固定木棒3和塑料軟管2,所述的硬質塑料管的底端封閉,其頂端與塑料軟管的一端卡套相連,塑料軟管的另外一端與圓錐狀的出口管21卡套相連,所述的卡套相連,即為塑料軟管套于硬質塑料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質塑料管或出口管上的塑料軟管套處相對應的設有2-3圈防滑倒齒,這樣卡套連接的比較緊密,還可防止漏水同時又可以拆卸。在距離硬質塑料管底端l_2cm處設有一對稱開孔12,開孔的孔徑為2-4mm,硬質塑料管通過能活動的固定夾4與固定木棒平行活動固定,在硬質塑料管內部設有2層孔徑20 μ m的篩絹隔網11。
[0024]所述的硬質塑料管I的長度為5_8cm,開口端直徑為l_3mm,主體部分直徑為8-10mm,厚度為 0.8_lmm。
[0025]其中,篩絹隔網11的孔徑為20 μ m,以防止浮游植物被吸取到虹吸管內而造成的樣品損失。對稱開孔12的孔徑2-4_可防止水流太大對底層沉淀物造成擾動,且吸取液體時上清液從對稱的兩個孔呈水平方向進入管內,也可以有效減小對底層液體的擾動,從而減少樣品損失。
[0026]本實用新型所用制作材料簡單易得,所述硬質塑料管I可直接以兩根ImL的針頭注射器末端固定獲得,所述塑料軟管2也可直接選取輸液用的管子,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取材方式,并不排除其他材料。所述硬質塑料管內部的篩絹隔網11可選取一截直徑小于硬質塑料管I的塑料管,在一端固定篩絹網,然后塞入硬質塑料管I進行固定即可。塑料軟管2 一端套在硬質塑料管I的頂端,另一端套在圓錐狀的出口管21上端,連接處有2-3圈防滑倒齒,但是不排除其他連接方式,如捆綁、膠粘等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質管、固定棒和軟管,所述的硬質管的底端封閉,其頂端與軟管的一端相連,軟管的另外一端與圓錐狀的出口管相連,在距離硬質管底端l-2cm處設有一對稱開孔,開孔的孔徑為2-4mm,所述的硬質管與固定棒活動連接,在硬質管內部設有若干層孔徑< 20 μ m的篩絹隔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質管為硬質塑料管,所述的軟管為塑料軟管,所述的固定棒的形狀為圓柱形或扁平柱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質管的長度為5-8cm,開口端直徑為主體部分直徑為厚度為0.8_l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質管與軟管、軟管與出口管的連接方式為卡套連接,即軟管套于硬質管或出口管上,在硬質管或出口管上的軟管套處相對應的設有2-3圈防滑倒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質管與軟管為透明的硬質管和軟管。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質管通過能活動的固定夾與固定棒平行活動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浮游植物樣品濃縮的虹吸固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篩絹隔網為2層。
【文檔編號】G01N1/40GK203502285SQ201320649542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1日
【發明者】胡思敏, 劉勝, 李濤, 謝艷輝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