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備、檢測方法和用途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枇杷葉提取物、方法和應用,具體涉及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備、檢測方法和用途,其有效成分是三萜類和酚類。本發明首次提供了枇杷葉提取物在制備抗腫瘤的藥物中的應用,并提供了應用超高液相色譜-質譜聯機分析技術及結果構建枇杷葉提取物指紋圖譜分析方法。該方法包括枇杷葉提取物的超高液相色譜-質譜分析條件、色譜峰的特征。色譜組分的質譜提供的化合物結構信息等。本發明公開的指紋圖譜及其技術可用于枇杷葉的品種鑒別及枇杷葉提取物的質量監控。
【專利說明】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備、檢測方法和用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枇杷葉提取物、方法和應用,具體涉及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備、檢測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術】]
[0002]枇杷葉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干燥葉。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其主要分布于我國中南及江西、福建、江蘇、浙江、陜西、甘肅等地。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多酚類、倍半萜及其苷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平喘、抗菌等作用。
[0003]國內發明申請CN1939443A公開了一種枇杷葉提取物的制備方法和用途,該提取物主要采用極性有機溶劑提取,如甲醇、乙醇、丙醇等,得到的提取物能制作成藥劑,并具有化痰、止咳、平喘、消炎、抗病毒和降血糖。
[
【發明內容】
]
[0004]為了提取一種能夠治療腫瘤的枇杷葉有效成分,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備、檢測方法和用途。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枇杷葉的乙醇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6]a.枇杷葉用石油醚浸泡 18~36h,每100g枇杷葉需要300~800ml的石油醚,然后滲濾回收殘洛;
[0007]b.所述的殘渣用70~90%的乙醇提取濃縮,濃縮后的濃縮液相對于于乙醇的密度為1.15~1.20,即為枇杷葉乙醇提取物.[0008]上述制備方法還具有如下優化方案:
[0009]所述的步驟(b)中,乙醇提取的次數為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小時,合并2次提取液進行所述的濃縮。
[0010]所述的步驟(b)中,乙醇的濃度為80%。
[0011]步驟(a)中,所述的枇杷葉先經過粉碎,粉碎后的粒徑為250~850 μ m。
[0012]步驟(a)中,所述的浸泡,需要的時間為24h。
[0013]一種用上述方法提取得到的枇杷葉乙醇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枇杷葉乙醇提取物主要成分為三萜類和酚類。具體為酒石酸、金絲桃苷、5,5’ - 二羥基-3’ -甲氧基-2-0-β -D-吡喃葡萄糖基聯苯、山香二烯酸、正十三烷酸、2 α -羥基熊果酸、蘋果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表兒茶素、兒茶素和正二十一烷醇。
[0014]一種藥物制劑,由上述的姜黃的乙醇提取物和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組成。
[0015]所述的制劑為片劑、散劑、片劑、膠囊或口服液。
[0016]一種檢測上述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的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串聯質儀對所述枇杷葉提取物進行分析,以獲得枇杷葉乙醇提取物的UPLC-Q-T0F-MS圖譜,
[0017]a.質譜條件為:ESI離子源,正離子模式檢測;霧化器N2壓力為50psi ;干燥氣N2流速為15L/min ;質量掃描范圍50~1200 ;自動3級質譜;
[0018]b.色譜分析條件為:色譜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C18Column (5(tomX 2.I謹.i d., 1.7 μ m) ;二元梯度洗脫,A相為0.1%甲酸水溶液;B相為乙腈,流速為0.3mL/min,梯度洗脫的程序如下:90%A相,逐漸減少A相比例,至14min時A相比例為O,保持2min,流速:0.3mL/min ;進樣量3 μ L。
[0019]本發明首次提供了枇杷葉提取物在制備腫瘤的藥物中的應用,并且提供了應用超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機分析技術及結果構建枇杷葉提取物指紋圖譜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枇杷葉提取物的UPLC-MS分析條件。色譜峰的特征、色譜組分的質譜提供的化合物結果信息等。本發明公開的指紋圖譜及其技術可用于枇杷葉的品種鑒別及枇杷葉提取物的質量監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枇杷葉UPLC-Q-T0F/MS正離子模式下總離子流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申請中的生產設備都是本領域的常用設備,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22]實施例1:
[0023]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
`[0024]由以下方法制備:枇杷葉粉碎,過35目篩得到粒徑為250 μ m的枇杷葉顆粒,稱取枇杷葉顆粒500g,用2000ml石油醚滲濾,先用石油醚浸泡18h,至滲漉液顏色變淺(滲濾液約為2500ml),回收殘渣,揮干殘渣中的石油醚,用70%乙醇提取2次,每次乙醇用量為2500ml,每次提取時間為2小時,合并提取液,將其減壓濃縮至無醇味,相對密度為
1.15-1.20,蒸干后得乙醇提取物。
[0025]實施例2
[0026]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
[0027]由以下方法制備:取枇杷葉粉碎,過20目篩得到粒徑為850 μ m的枇杷葉顆粒,稱取枇杷葉顆粒500g,用1500ml石油醚浸泡24h,得到殘渣和滲濾液(滲濾液體積約為2000),將殘渣揮干石油醚,濃度為8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乙醇用量為1500ml,每次提取時間為2小時,合并兩次提取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5-1.20,烘干后得乙醇提取物。
[0028]實施例3
[0029]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
[0030]由以下方法制備:取枇杷葉粉碎,過30目篩得到粒徑為450 μ m的枇杷葉顆粒,枇杷葉用石油醚滲濾,先用2000ml石油醚浸泡36h,得到殘渣和滲濾液(滲濾液體積約為2500ml),揮干殘渣中的石油醚,用90%乙醇提取,提取3次,每次乙醇用量為2000ml,提取時間為3小時,合并提取液,然后濃縮至無醇味,相對密度為1.15-1.20,烘干后得乙醇提取物,干燥后所得的枇杷葉提取物為棕黑色。
[0031]本發明所得的枇杷葉提取物對腫瘤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可以按照常規制劑工藝,將本發明所述的枇杷葉提取物制備成任何一種適合于臨床使用的制劑,例如散劑、片劑。膠囊、口服液等。
[0032]實施例4
[0033]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的顆粒劑
[0034]組成: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實施例3的方法制備)50g,淀粉15g,微晶纖維素20g,硬脂酸鎂6g。
[0035]實施例5
[0036]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串聯質譜儀對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進行分析以獲得提取物的指紋圖譜。其色譜分析條件為:Waters ACQUITY UPLC ? BEHC18Column(50mmX2.lmm.1 d.,1.7μπι)柱;二元梯度洗脫,A相為0.1%甲酸水溶液,B相為乙腈流速0.3mL/min;進樣量3 μ L。
[0037]優選的色譜條件:
[0038]
【權利要求】
1.一種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枇杷葉用石油醚浸泡18~36h,每100g枇杷葉需要300~800ml的石油醚,然后滲濾回收殘渣; b.所述的殘渣用70~90%的乙醇提取濃縮,濃縮后的濃縮液相對于于乙醇的密度為1.15 ~1.20, c.將所述的濃縮液用乙酸乙酯進行萃取,收集乙酸乙酯層的萃取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b)中,乙醇提取的次數為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小時,合并2次提取液進行所述的濃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b)中,乙醇的濃度為8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沖,所述的枇杷葉先經過粉碎,粉碎后的粒徑為250~850 μ 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所述的浸泡,需要的時間為24h。
6.一種用權利要求1方法提取得到的枇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枇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主要成分為三萜類和酚類。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枇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枇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為酒石酸、金絲桃苷、5,5’- 二羥基-3’-甲氧基-2-Ο-β -D-吡喃葡萄糖基聯苯、山香二烯酸、正十三烷酸、2α-羥基熊果酸、蘋果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表兒茶素、兒茶素和正二十一烷醇。
8.—種藥物制劑,由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姜黃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組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藥物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劑為片劑、散劑、片劑、膠囊或口服液。
10.一種檢測權利要求6所述枇杷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串聯質儀對所述枇杷葉提取物進行分析,以獲得枇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的UPLC-Q-TOF-MS圖譜,其特征在于: a.質譜條件為:ESI離子源,正離子模式檢測;霧化器N2壓力為50psi;干燥氣N2流速為15L/min ;質量掃描范圍50~1200 ;自動3級質譜; b.色譜分析條件為:色譜柱:WatersACQUITY UPLC? BEH C18Column(50mmX2.lmm.1d.,1.7 μ m) ;二元梯度洗脫,A相為0.1%甲酸水溶液;B相為乙腈,流速為0.3mL/min,梯度洗脫的程序如下:90%A相,逐漸減少A相比例,至14min時A相比例為0,保持2min,流速:`0.3mL/min ;進樣量 3 μ L。
【文檔編號】G01N30/02GK103705592SQ201310680672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7日
【發明者】陳士林, 黃林芳, 任偉光, 林森森, 徐宏喜, 楊大堅, 卞兆祥, 陳新滋 申請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香港浸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