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該測量裝置包括:芯軸組件,其包括:芯軸和套設在該芯軸上的回復彈簧及軸用擋圈;回轉套組件,其包括:回轉套和端頭導向螺母,以及彈性手柄組件;彈性手柄組件,其包括:卡套和手柄,卡套卡接在端頭導向螺母的螺母帽的卡接槽內;手柄的前端通過銷軸安裝于卡套內,利用杠桿原理壓緊導向軸使其上升抵緊曲軸端面;測量固定桿,其包括:固定桿安裝套和固定桿;傳感器,其無線測量頭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該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測量精度高,滿足目前生產現狀混線裝配的需求,能夠有效監控飛輪殼同軸度,提高了發動機的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
【專利說明】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裝配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背景技術】
[0002]飛輪殼是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件,飛輪殼與曲軸的同軸度是發動機裝配重要參數,有效地監控其同軸度是保證發動機質量的唯一途徑。飛輪殼與曲軸同軸度現有測量技術是通過百分表測量的,其實施過程為:百分表座定位在曲軸端面某一處,調整百分表座臂的長度,使百分表探針頂在飛輪殼止口上,校零,然后人工轉動曲軸一圈,同時人工讀取百分表測量過程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二者相減,即為飛輪殼與曲軸的同軸度。由于現有測量裝置不夠合理,測量精度不高,導致同軸度不合或裝配不到位的飛輪殼流轉下去,造成變速箱裝配不同軸,飛輪殼裂的嚴重故障,極大地影響了發動機的質量。
[0003]現有技術方案的缺點:①發動機混線裝配,飛輪殼種類繁多,內徑不一,測量時需頻繁更換座臂,操作繁瑣;②測量內徑較大的飛輪殼,百分表座臂較長且重,轉動曲軸時,座臂易擺動,導致測量不準確百分表座定位在曲軸端面上,轉動曲軸時,百分表座易移動,導致測量不準確由于轉動曲軸和讀數是同時進行的,測量時至少需要兩個人,人力成本高;⑤人工轉動曲軸勞動強度大;⑥人工讀數,測量誤差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缺陷,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定位準確,操作簡易,測量精度高、勞動強度低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包括:
[0006]芯軸組件,其包括:芯軸和套設在該芯軸上的回復彈簧及軸用擋圈,芯軸包括:導向軸和位于導向軸一端徑向凸起的曲軸端面定位盤,曲軸端面定位盤的盤面中心具有與相應的曲軸端面中心孔對應連接的定位銷;軸用擋圈固定在導向軸上,用于止擋回復彈簧;
[0007]回轉套組件,其包括:回轉套和端頭導向螺母,以及彈性手柄組件;回轉套為階梯狀管狀件,其具有與導向軸適配套設的小管和布設在小管一端并與曲軸端面定位盤適配套設的大管;回轉套的小管可轉動的套設在導向軸外周;端頭導向螺母螺接到回轉套小管底端,其軸向具有供導向軸穿過的導向孔,端頭導向螺母的螺母帽外周側面開設有卡接槽;
[0008]彈性手柄組件,其包括:卡套和手柄,卡套卡接在端頭導向螺母的螺母帽的卡接槽內;手柄的前端通過銷軸安裝于卡套內,利用杠桿原理壓緊導向軸使其上升抵緊曲軸端面;
[0009]測量固定桿,其包括:固定桿安裝套和固定桿,固定桿通過固定桿安裝套徑向安裝到回轉套的小管外周;
[0010]傳感器,其無線測量頭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
[0011]上述技術方案中,曲軸端面定位盤的盤面還開設有磁鐵安裝孔,用于布設吸合磁鐵。
[0012]上述技術方案中,回轉套的小管與導向軸通過自潤滑滑動軸承配合在一起。
[0013]上述技術方案中,滑動軸承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導向軸兩端,所述回復彈簧布設在兩個滑動軸承之間。
[0014]上述技術方案中,導向軸與滑動軸承的間隙小于0.01mm。
[0015]上述技術方案中,手柄的下方布設有支撐彈簧。
[0016]上述技術方案中,傳感器的無線測量頭通過調定滑塊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調定滑塊軸向可伸縮調節的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
[0017]上述技術方案中,調定滑塊采用螺栓長腰孔調節結構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
[0018]上述技術方案中,無線測量頭通過調節彈簧與調定滑塊連接。
[001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結構合理,其測量裝置與測量傳感器間無連接線纜,無需人工讀數,自動化程度高;應用曲軸端面定位銷孔定位,定位準確;測量時不需要轉動曲軸,一個人就能測量,勞動強度低,測量準確;對于應用同一曲軸的不同飛輪殼,此裝置不用改變機構部件,也不需拆裝機件,通過調定滑塊,就能測量不同內徑的飛輪殼同軸度,操作簡易,測量精度高,滿足目前生產現狀混線裝配的需求,能夠有效監控飛輪殼同軸度,提高發動機的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芯軸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回轉套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端頭導向螺母結構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測量固定桿結構示意圖;
[0025]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使用前狀態結構示意圖;
[0026]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使用后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以下實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圖所示的方向為基準,這些用來限制方向的詞語僅僅是為了便于說明,并不代表對本實用新型具體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8]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測量裝置(無線測量頭)與測量傳感器間無連接線纜,無需人工讀數,自動化程度高;應用曲軸端面定位銷孔定位,定位準確;測量時不需要轉動曲軸,一個人就能測量,勞動強度低,測量準確;對于應用同一曲軸的不同飛輪殼,此裝置不用改變機構部件,也不需拆裝機件,通過調定滑塊,就能測量不同內徑的飛輪殼同軸度,操作簡易,測量精度高,滿足目前生產現狀混線裝配的需求,能夠有效監控飛輪殼同軸度,提高了發動機的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
[0029]以下詳細的描述通過舉例但非限制的方式說明了本公開,應該明白的是本公開的各種方面可被單獨的實現或者與其他方面結合的實現。本說明書清楚的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制造并使用我們相信為新的且非顯而易見的改進,描述了若干實施例、變通方法、變型、備選方案以及系統應用,包括當前被認為是執行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實用新型原理的最好模式。當描述元件或特征和/或實施例時,冠以“一” “一個” “該”和“所述”旨在表示具有元件或特征中的一個或多個。術語“包括”“包含”和“具有”旨在為包括性的,并表示在那些具體描述的元件或特征以外還具有額外的元件或特征。
[0030]如圖1至圖7所示,該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是針對發動機混線流轉裝配,飛輪殼內徑不一,導致飛輪殼同軸度難測量、測量精度不高、操作繁瑣、勞動強度大、人力成本高等裝配生產問題而設計。該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的具體結構包括:芯軸組件、回轉套組件和測量固定桿,以及安裝在測量固定桿上的傳感器。其中,芯軸組件通過曲軸端面定位銷孔與曲軸端面軸向定位,回轉套組件套裝在芯軸組件上實現繞芯軸組件芯軸的周向旋轉,測量固定桿與回轉套組件一并旋轉,此時,測量固定桿上的傳感器的無線測量頭與飛輪殼止口接觸,按工藝要求在多個角度按下數據采集按鈕,通過傳感器的發送端將多個位置的測量值發送到測量PC,測量PC將動作循環內的數據采集進行處理,根據測量值計算工件的內徑及同軸度,在PC上設定產品的合格范圍,可以判斷該產品是否合格,并發出提
/Jn ο
[0031]芯軸組件包括:芯軸11和套設在該芯軸11上的回復彈簧12及軸用擋圈13,如圖2所不,芯軸11包括:導向軸111和位于導向軸111 一端的曲軸端面定位盤112,曲軸端面定位盤112相對于導向軸111徑向凸起,盤面中心具有與相應的曲軸端面中心孔對應連接的定位銷113,通過定位銷113與相應的曲軸端面中心孔對應連接。曲軸端面定位盤112的盤面還開設有磁鐵安裝孔114,用于布設吸合磁鐵115,曲軸端面定位盤112盤面與曲軸端面通過磁鐵可靠吸合,定位準確,測量可靠。軸用擋圈13固定在導向軸111上,用于止擋套設在該芯軸11上的回復彈簧12。
[0032]回轉套組件包括:回轉套21和端頭導向螺母22,以及彈性手柄組件。其中,如圖3所示,回轉套21為階梯狀管狀件,其具有與導向軸111適配套設的小管和布設在小管一端并與曲軸端面定位盤112適配套設的大管。回轉套21的小管與導向軸111通過精密自潤滑的滑動軸承211配合在一起,導向軸111與滑動軸承211的間隙小于0.01mm,滑動軸承211為兩個,分別位于導向軸111兩端,回復彈簧12布設在兩個滑動軸承211之間。如圖4所示,端頭導向螺母22螺接到回轉套21小管底端,其軸向具有供導向軸111穿過的導向孔,端頭導向螺母22的螺母帽外周側面開設有卡接槽。
[0033]彈性手柄組件包括:卡套31和手柄32,其中,卡套31通過上沿卡接在纟而頭導向螺母22的螺母帽的卡接槽內。手柄32的前端通過銷軸安裝于卡套31內,并位于導向軸111下方,手柄32的下方通過彈簧支撐,使得手柄32利用杠桿原理壓緊導向軸111上升抵緊曲軸端面。
[0034]如圖6所示,測量固定桿包括:固定桿安裝套41和固定桿42,固定桿42通過固定桿安裝套41安裝到回轉套21的小管外周,傳感器的無線測量頭51通過調定滑塊52布設在固定桿42的一端,調定滑塊52采用螺栓長腰孔調節結構,其可沿固定桿軸向伸縮調節,使得無線測量頭51可用于測量不同內徑的飛輪殼的內徑和同軸度,對不同內徑的飛輪殼,可以把調定滑塊調到指定的位置測量,不用改變機構部件,也不需拆裝機件。針對不同尺寸的曲軸配套不同規格的芯軸,回轉套無線測量頭機構共用一組。無線測量頭51還通過調節彈簧與調定滑塊52連接在一起,保證無線測量頭可在測量尺寸附近彈性浮動。傳感器的發送端布設在固定桿42的另一端,能夠將接收無線測量頭51的測量數據并發送到測量PC。人工操作回轉套轉動,并按下數據測量采集按鈕,即可測量不同位置的工件尺寸,無需轉動曲軸,一個人就能操作。
[0035]如圖6和圖7所示,檢測時,首先將芯軸的曲軸端面定位盤112的定位銷113與相應的曲軸6的端面中心孔對正,通過手柄32利用杠桿原理壓緊導向軸111上升使得定位銷113插入曲軸端面中心孔進行軸向定位。此時,吸合磁鐵115與曲軸端面確認可靠吸合,曲軸端面定位盤112與曲軸安裝面之間無異物。然后,將無線測量頭51通過調定滑塊52軸向伸縮調節調整到當前飛輪殼工件的測量范圍,將回轉套組件套裝到芯軸11上,并將無線測量頭51推靠到飛輪殼測量位置,使其與飛輪殼止口接觸。接著,人工操作回轉套轉動,按下測量啟動按鈕,并按工藝要求在多個角度按下數據采集按鈕,將多個位置的測量值發送到測量PC,采集數據完成。最后按下測量完成按鈕,測量PC將動作循環內的數據采集進行處理,根據測量值計算工件的內徑及同軸度,合格產品綠燈顯示并發出一個長滴聲,不合格紅燈顯示,并發出短促的滴滴聲。測量結果根據輸入的零件號的測量日期存儲到測量PC中,使用彈性手柄取下測量裝置,測量完成。
[0036]綜上,該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結構合理,其測量裝置與測量傳感器間無連接線纜,無需人工讀數,自動化程度高;應用曲軸端面定位銷孔定位,定位準確;測量時不需要轉動曲軸,一個人就能測量,勞動強度低,測量準確;對于應用同一曲軸的不同飛輪殼,此裝置不用改變機構部件,也不需拆裝機件,通過調定滑塊,就能測量不同內徑的飛輪殼同軸度,操作簡易,測量精度高,滿足目前生產現狀混線裝配的需求,能夠有效監控飛輪殼同軸度,提高了發動機的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
[0037]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軸組件,其包括:芯軸和套設在該芯軸上的回復彈簧及軸用擋圈,所述芯軸包括:導向軸和位于所述導向軸一端徑向凸起的曲軸端面定位盤,所述曲軸端面定位盤的盤面中心具有與相應的曲軸端面中心孔對應連接的定位銷;所述軸用擋圈固定在導向軸上,用于止擋回復彈簧; 回轉套組件,其包括:回轉套和端頭導向螺母,以及彈性手柄組件;所述回轉套為階梯狀管狀件,其具有與導向軸適配套設的小管和布設在小管一端并與曲軸端面定位盤適配套設的大管;所述回轉套的小管可轉動的套設在導向軸外周;所述端頭導向螺母螺接到回轉套小管底端,其軸向具有供導向軸穿過的導向孔,端頭導向螺母的螺母帽外周側面開設有卡接槽; 彈性手柄組件,其包括:卡套和手柄,所述卡套卡接在端頭導向螺母的螺母帽的卡接槽內;所述手柄的前端通過銷軸安裝于卡套內,利用杠桿原理壓緊導向軸使其上升抵緊曲軸端面; 測量固定桿,其包括:固定桿安裝套和固定桿,所述固定桿通過固定桿安裝套徑向安裝到回轉套的小管外周; 傳感器,其無線測量頭布設在所述固定桿的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軸端面定位盤的盤面還開設有磁鐵安裝孔,用于布設吸合磁鐵。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套的小管與導向軸通過自潤滑滑動軸承配合在一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軸承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導向軸兩端,所述回復彈簧布設在兩個滑動軸承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軸與滑動軸承的間隙小于0.01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下方布設有支撐彈簧。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的無線測量頭通過調定滑塊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所述調定滑塊軸向可伸縮調節的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定滑塊采用螺栓長腰孔調節結構布設在固定桿的一端。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動機飛輪殼同軸度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測量頭通過調節彈簧與調定滑塊連接。
【文檔編號】G01B21/00GK203550928SQ201320754082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5日
【發明者】農永新, 王小平 申請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