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管壓入力全檢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具有一本體、一按壓單元、一緊配單元及一量測單元,本體的一升降板具有升降功能,按壓單元設置連接在本體上,按壓單元具有壓缸及荷重元,壓缸用于推動按壓單元的一擠壓部,荷重元具有偵測阻力的功能,在實際應用時,將前叉肩蓋放置在緊配單元的一放置平臺上,再將轉向管穿設在前叉肩蓋的穿孔中,并啟動壓缸以進行轉向管與前叉肩蓋的接合組裝,通過荷重元的阻力量測可得知轉向管與前叉肩蓋的接合強度,以此判斷組合后是否為合格品,如此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制作合格率。
【專利說明】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裝配轉向管及前叉肩蓋并使兩者緊密接合的具組裝功能的檢測機,特別涉及一種能辨別轉向管與前叉肩蓋的接合情形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
【背景技術】
[0002]在腳踏車的結構中,轉向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把手座及前叉肩蓋,前叉肩蓋的兩端又與跨接腳踏車前輪的兩前叉相連接,當使用者轉動把手座時可使轉向管產生樞轉,通過轉向管的樞轉帶動前叉及腳踏車前輪,以此控制腳踏車的行進方向。
[0003]現有轉向管及前叉肩蓋的接合大多使用緊配接合的方式,在轉向管一端設置稍大的外徑作為緊配端,將轉向管較小外徑的一端穿入前叉肩蓋的中央穿孔中,該穿孔的孔徑適合轉向管的較小外徑,故緊配端需借助緊配機具的擠壓才能裝入穿孔中,轉向管緊配端的外壁面受到穿孔內側面的推擠,使轉向管較大外徑的緊配端得以緊密接合在前叉肩蓋的穿孔中。
[0004]然而,現有的緊配機具僅具有擠壓接合的功能,而無法判別轉向管與前叉肩蓋接合后,在接合處所具有的接合強度及接合長度是否符合該項產品設計所需,若不符合預計的接合強度及接合長度則屬于不合格品,故現有的緊配機具由于在裝配過程中無法同時檢測其產品的接合強度及接合長度,使得不合格品仍組裝在腳踏車上,造成腳踏車的不合格率較高,會使轉向管在腳踏車行駛時具有脫落的可能性,進而造成行車的危險。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鑒于前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改良了現有技術的緊配機具,使其在轉向管及前叉肩蓋的裝配過程中能同步檢測兩者的接合強度及接合長度是否符合設計規范。
[0006]為達到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為提供一種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包含:
[0007]—本體,其具有一第一安裝板、多個導柱、一升降板及一第二安裝板,第一安裝板位于本體的底部,各導柱的底端安裝在第一安裝板上,升降板上相對應于導柱的位置設有導孔,導柱穿設在導孔中,第二安裝板設置固定在四導柱的頂端;
[0008]一按壓單元,其連接在本體上且具有一壓缸、一荷重元及一擠壓部,壓缸設置在第二安裝板的頂面上且設有一活塞桿,該活塞桿穿透第二安裝板并連接在本體的升降板上,荷重元設置在升降板的底面上,擠壓部連接在荷重元的下方位置;
[0009]一緊配單元,其設置在本體上且具有多個支撐柱、一軌道座、一放置平臺,各支撐柱連接在第一安裝板的頂面上,軌道座連接在各支撐柱的頂端,放置平臺可滑移的設置在軌道座上;
[0010]一量測單元,其具有至少一第一電阻尺,第一電阻尺固設在第二安裝板上且具有一第一移動桿體,該第一移動桿體與升降板相連接。
[0011]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單元設有一荷重元,在轉向管及前叉肩蓋的緊配組裝過程中,將前叉肩蓋放置在放置平臺上,將轉向管穿設在前叉肩蓋的穿孔中,啟動壓缸并使其活塞桿推動升降板,同時帶動擠壓部推擠轉向管,使轉向管緊配組裝在前叉肩蓋的穿孔中,同時使用電阻尺來量測壓缸的推進總長度,并通過荷重元的阻力檢測以判別轉向管及前叉肩蓋的緊配程度,如此得以分辨并淘汰接合強度不符合規范的不合格品,以提高腳踏車的生產合格率。
[0012]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中緊配單元的軌道座為一內部中空的框體結構,軌道座的相對兩側壁面上成形有多個兩兩相對的滑塊,放置平臺位于軌道座上且受到各滑塊的支撐,該放置平臺設有兩拉把結構、一第一容置孔及一第二容置孔,兩拉把結構分別成形在放置平臺上鄰近相對兩邊緣的位置,第一容置孔及第二容置孔分別貫穿成形在放置平臺上,且第一容置孔的孔徑小于第二容置孔的孔徑。
[0013]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中緊配單元具有多個支撐柱、一位移座及一彈性元件,各支撐柱為兩兩相對設置,位移座穿設在其中兩相對的支撐柱上,則位移座可在該兩相對的支撐柱上實施垂直升降,彈性元件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軌道座及位移座的相對的側壁面上。
[0014]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中量測單元進一步設有一第二電阻尺,該第二電阻尺固設在軌道座的一側壁面上,第二電阻尺設有一第二移動桿體,第二移動桿體與位移座相互連接。
[0015]緊配單元的放置平臺上設有不同孔徑的容置孔,此用于放置不同規格的前叉肩蓋,以供不同規格的轉向管及前叉肩蓋的組裝而使本實用新型更具實用性,利用位移座及第二電阻尺的設置,可檢測轉向管在緊配下壓后的推移長度,以此辨別轉向管的長度規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組合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緊配單元的外觀立體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組合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管的放置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管的擠壓動作圖。
[0021]附圖標號說明
[0022]10本體11第一安裝板
[0023]12導柱13升降板
[0024]131牽引片14第二安裝板
[0025]20按壓單元21壓缸
[0026]211活塞桿22荷重元
[0027]23擠壓部30緊配單元
[0028]31支撐柱32軌道座
[0029]321滑塊33放置平臺
[0030]331拉把結構332第一容置孔
[0031]333第二容置孔34位移座
[0032]35彈性元件40量測單元[0033]41連接板42第一電阻尺
[0034]421第一移動桿體42A第二電阻尺
[0035]421A第二移動桿體50極限開關
[0036]51導桿52上限塊
[0037]53下限塊54感應區
[0038]100前叉肩蓋200轉向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以下配合附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
[0040]請參閱圖1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包含一本體10、一按壓單元20、一緊配單元30及一量測單元40。
[0041]前述的本體10具有一第一安裝板11、四導柱12、一升降板13及一第二安裝板14,第一安裝板11位于本體10的底部,其為一板體,四導柱12的底端分別組裝在第一安裝板11上鄰近四角落的位置,升降板13上成形有四導孔,該四導孔對應連接四導柱12,則升降板13可以在四導柱12上進行上、下位移升降,升降板13的一側壁面上設有一牽引片131,第二安裝板14固設在四導柱12的頂端。
[0042]前述的按壓單元20連接在本體10上,其具有一壓缸21、一荷重元22及一擠壓部23,壓缸21位于第二安裝板14的頂面上且設有一活塞桿211,該活塞桿211穿透第二安裝板14并與升降板13相連接,`以驅動該升降板13上、下移動,荷重元22為一柱體且設置在升降板13的底面上,擠壓部23為一外徑漸縮的柱狀結構,外徑最大的端面連接荷重元22的底面。
[0043]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所示,前述的緊配單元30設置在本體10上,其具有多個支撐柱31、一軌道座32及一放置平臺33,各支撐柱31的底端連接在第一安裝板11的頂面上,軌道座32設置在各支撐柱31的頂端,軌道座32為一內部中空的框體結構,軌道座32的兩相對側壁面上成形有多個兩兩相對的滑塊321,放置平臺33位于軌道座32上且受到各滑塊321的支撐,則放置平臺33可在各滑塊321上實施橫向的滑動移位功能,該放置平臺33設有兩拉把結構331、一第一容置孔332及一第二容置孔333,兩拉把結構331分別成形在放置平臺33上鄰近相對兩邊緣的位置,第一容置孔332及第二容置孔333皆貫穿成形在放置平臺33上,其中第一容置孔332的孔徑小于第二容置孔333的孔徑,在優選實施例中,緊配單元30具有多個支撐柱31,各支撐柱31為兩兩相對設置,軌道座32連接在各支撐柱31的頂端,另進一步設有一位移座34及一彈性元件35,位移座34穿設在其中兩相對的支撐柱31上,則位移座34可在該兩相對的支撐柱31上實施垂直升降,彈性元件35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軌道座32及位移座34的相對的側壁面上。
[0044]請參閱圖1及圖3所示,前述的量測單元40具有一連接板41、一第一電阻尺42,該連接板41固設在第二安裝板14的一側壁面上,第一電阻尺42裝設在連接板41上,該第一電阻尺42具有一第一移動桿體421,該第一移動桿體421與升降板13的牽引片131相連接,在優選實施例中,量測單元40具有一第二電阻尺42A,該第二電阻尺42A固設在軌道座32的一側壁面上,第二電阻尺42A設有一第二移動桿體421A,第二移動桿體421A與位移座34相互連接。
[0045]請參閱圖4及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有一極限開關50,極限開關50位于本體10上且設有一導桿51、一上限塊52、一下限塊53及一感應區54,導桿51設置在第二安裝板14及升降板13同一側的側壁面上,上限塊52及下限塊53分別穿設在導桿51中且二者之間設有間距,感應區54設置在第二安裝板14的一側壁面上且穿設在導桿51上并位于上限塊52及下限塊53之間,升降板13在上升過程中會同時帶動導桿51及下限塊53向上,當下限塊53感應到位于上方的感應區54時,則會停止壓缸21的運作,反之亦然,當上限塊52下降并感應到位于下方的感應區54時,亦會停止壓缸21的運作,因此可以避免壓缸21的不受控或其升降距離的設定錯誤而造成的元件或機具的損壞。
[0046]請參閱圖2、圖4及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實際操作時,將前叉肩蓋100放置在相應規格的第一容置孔332或第二容置孔333中,再將轉向管200以管徑較小的一端穿入前叉肩蓋100的穿孔中且轉向管200的末端抵靠位移座34,利用拉把結構331使放置平臺33產生滑動并抵達定位,則轉向管200對應擠壓部23,在實施緊配功能前,先設定壓缸21的活塞桿211的推移長度,并由第一電阻尺42進行長度的實際量測,啟動壓缸21使升降板13開始下壓,當擠壓部23開始推擠轉向管200時,荷重元22開始偵測推擠過程中所承受的阻力,同時位移座34受到轉向管200末端的推移以抵抗彈性元件35的彈力而向下移動,則第二電阻尺42A的第二移動桿體421A也受到位移座34的拉伸,當緊配過程結束,則第一電阻尺42會依其第一移動桿體421的拉伸長度辨別升降板13的位移長度,同時荷重元22已量得最終的阻力,第二電阻尺42A也量得轉向管200末端的推移長度。
[0047]本實用新型在轉向管200及前叉肩蓋100的緊配接合中,通過荷重元22的阻力量測所獲得的數值可以判斷兩者的接合強度,阻力值過高,表示該轉向管200的外徑過大,阻力值過低,表示轉向管200的外徑過小,此二類皆為轉向管200與前叉肩蓋100接合強度不符合規范的裝配不合格品,此外通過第二電阻尺42A的設置可量測轉向管200末端的位移,當轉向管200已完成緊配且荷重元22所偵測的阻力值符合標準,但第二電阻尺42A所測得的位移不符標準時,表示該轉向管200的長度過長或過短,此二類亦視為裝配不合格品,如此本實用新型可針對轉向管200的管徑及管長做精準的量測,而容易判別并淘汰裝配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合格品,進而提升產品的合格率。
[004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應當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改變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體,其具有一第一安裝板、多個導柱、一升降板及一第二安裝板,第一安裝板位于本體的底部,各導柱的底端安裝在第一安裝板上,升降板上相對應于導柱的位置設有導孔,導柱穿設在導孔中,第二安裝板設置固定在四導柱的頂端; 一按壓單元,其連接在本體上且具有一壓缸、一荷重元及一擠壓部,壓缸設置在第二安裝板的頂面上且設有一活塞桿,該活塞桿穿透第二安裝板并連接在本體的升降板上,荷重元設置在升降板的底面上,擠壓部連接在荷重元的下方位置; 一緊配單元,其設置在本體上且具有多個支撐柱、一軌道座、一放置平臺,各支撐柱連接在第一安裝板的頂面上,軌道座連接在各支撐柱的頂端,放置平臺可滑移的設置在軌道座上; 一量測單元,其具有至少一第一電阻尺,第一電阻尺固設在第二安裝板上且具有一第一移動桿體,該第一移動桿體與升降板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升降板的一側壁面上設有一牽引片,量測單元第一電阻尺的第一移動桿體與升降板的牽引片相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緊配單元的軌道座為一內部中空的框體結構,軌道座的相對兩側壁面上成形有多個兩兩相對的滑塊,放置平臺位于軌道座上且受到各滑塊的支撐,該放置平臺設有兩拉把結構、一第一容置孔及一第二容置孔,兩拉把結構分別成形在放置平臺上鄰近相對兩邊緣的位置,第一容置孔及第二容置孔分別貫穿成形在放置平臺上,且第一容置孔的孔徑小于第二容置孔的孔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緊配單元具有多個支撐柱、一位移座及一彈性元件,各支撐柱為兩兩相對設置,位移座可垂直升降地穿設在其中兩相對的支撐柱上,彈性元件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軌道座及位移座的相對的側壁面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量測單元進一步設有一第二電阻尺,該第二電阻尺固設在軌道座的一側壁面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量測單元進一步設有一第二電阻尺,該第二電阻尺固設在軌道座的一側壁面上,第二電阻尺設有一第二移動桿體,第二移動桿體與位移座相互連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進一步設有一極限開關,極限開關位于本體上且設有一導桿、一上限塊、一下限塊及一感應區,導桿設置在第二安裝板及升降板同一側的側壁面上,上限塊及下限塊分別穿設在導桿中且二者之間設有間距,感應區設置在第二安裝板的一側壁面上且穿設在導桿上并位于上限塊及下限塊之間。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向管壓入力全檢機,其特征在于,其中進一步設有一極限開關,極限開關位于本體上且設有一導桿、一上限塊、一下限塊及一感應區,導桿設置在第二安裝板及升降板同一側的側壁面上,上限塊及下限塊分別穿設在導桿中且二者之間設有間距,感應區設置在第二安裝板的一側壁面上且穿設在導桿上并位于上限塊及下限塊之間。
【文檔編號】G01B7/02GK203649862SQ201320891890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1日
【發明者】蔡明達 申請人:蔡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