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包括:吸收瓶、過濾器,過濾器設有進氣口及出氣口,過濾器的進氣口內插接有長管裝置,從吸收瓶出來的氣體通過長管裝置進入過濾器;壓力檢測裝置,壓力檢測裝置設有進氣口、出氣口及壓力檢測口,壓力檢測裝置的進氣口與過濾器的出氣口連接;氣泵,壓力檢測裝置的出氣口與氣泵連接;控制系統,壓力檢測口與控制系統連接,且控制系統還與氣泵連接,控制系統通過壓力檢測口對氣流的壓力進行檢測,若有液體進入長管裝置,長管裝置內的壓力產生急劇變化,則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壓力急劇變化,控制系統控制氣泵進行停機保護。本發明是一種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氣泵,對氣泵進行損壞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
【專利說明】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大氣采樣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氣泵,對氣泵進行損壞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類工業化的進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工業生產大量排放廢氣,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不斷增加,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0003]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于人類頭發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為此,必須加強對大氣環境的監測和控制。為了實現大氣監測,需要對大氣進行樣品采集以作分析,空氣采樣器應運而生。直線式多通道大氣采樣設備主要功能就是準確實現對環境空氣的定量采集,為成分分析提供可靠的樣本。
[0004]大氣采樣設備在進行采樣時候,外界空氣進入大氣采樣設備時,一般而言是首先進入吸收瓶,其次是進入過濾器等裝置,然而操作人員經常在組裝過程中容易將吸收瓶的管路插反,這時有可能導致吸收瓶內的吸收液被吸入到氣泵等裝置,并破壞氣泵等裝置。
[0005]因此,亟需一種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氣泵,對氣泵進行損壞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氣泵,對氣泵進行損壞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包括:
[0008]吸收瓶、過濾器,所述過濾器設有進氣口及出氣口,所述過濾器的進氣口內插接有長管裝置,從所述吸收瓶出來的氣體通過所述長管裝置進入所述過濾器;
[0009]壓力檢測裝置,所述壓力檢測裝置設有進氣口、出氣口及壓力檢測口,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的出氣口連接;
[0010]氣泵,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出氣口與所述氣泵連接;
[0011]控制系統,所述壓力檢測口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且所述控制系統還與所述氣泵連接,所述控制系統通過所述壓力檢測口對氣流的壓力進行檢測,若有液體進入所述長管裝置,所述長管裝置內的壓力產生急劇變化,則所述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壓力急劇變化,控制系統控制所述氣泵進行停機保護。
[0012]所述長管裝置包括:第一主體結構、第二主體結構,所述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之間還設有金屬材質的管針,所述第一主體結構、管針及第二主體結構之間形成氣流通道。
[0013]所述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為一體結構,且所述管針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結構體與第二主體結構內。
[0014]所述管針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體結構上。
[0015]所述第一主體結構及第二主體結構內設有對接的通槽,所述通槽為軟膠結構,所述管針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0016]所述管針為可脫離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0017]所述管針的內徑為0.1-1.2毫米。
[00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由于設置有所述長管裝置,在所述長管裝置中,由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及第二主體結構之間還設有金屬材質的管針,所述第一主體結構、管針及第二主體結構之間形成氣流通道。由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之間的氣體或液體的壓力與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大氣采樣設備使用的過程中,所述吸收液瓶接反的時候,長管裝置會有液體流過,因此通過所述長管裝置的阻力將急促上升,并由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所述壓力檢測口配合所述控制系統檢測出來,所述控制系統控制所述氣泵進行停機保護。
[0019]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發明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1]圖2為本發明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的長管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22]圖3為如圖2所示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如上所述,如圖1-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100,其包括:
[0024]吸收瓶、過濾器1,所述過濾器I設有進氣口 11及出氣口 12,所述過濾器I的進氣口 11內插接有長管裝置2,從所述吸收瓶出來的氣體通過所述長管裝置2進入所述過濾器
I;
[0025]壓力檢測裝置3,所述壓力檢測裝置3設有進氣口 31、出氣口 32及壓力檢測口 33,所述壓力檢測裝置3的進氣口 31與所述過濾器I的出氣口 12連接;
[0026]氣泵4,所述壓力檢測裝置3的出氣口 32與所述氣泵4連接;
[0027]控制系統5,所述壓力檢測口 33與所述控制系統5連接,且所述控制系統5還與所述氣泵4連接,所述控制系統5通過所述壓力檢測口 33對氣流的壓力進行檢測,若壓力產生急劇變化,若有液體進入所述長管裝置2,所述長管裝置2內的壓力產生急劇變化,則所述壓力檢測裝置3能夠檢測壓力急劇變化,控制系統5控制所述氣泵4進行停機保護。所述長管裝置2包括:第一主體結構21、第二主體結構22,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與第二主體結構22之間還設有金屬材質的管針23,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管針23及第二主體結構22之間形成氣流通道。
[0028]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與第二主體結構22為一體結構,且所述管針23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結構體21與第二主體結構22內。
[0029]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管針23 —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體結構22上。
[0030]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及第二主體結構22內設有對接的通槽,所述通槽為軟膠結構,所述管針23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0031]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管針23為可脫離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0032]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管針23的內徑為0.1-1.2毫米。
[0033]結合圖1-3,本發明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100,由于設置有所述長管裝置2,在所述長管裝置2中,由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及第二主體結構22之間還設有金屬材質的管針23,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管針23及第二主體結構22之間形成氣流通道。由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21與第二主體結構22之間的氣體或液體的壓力與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大氣采樣設備使用的過程中,所述吸收液瓶接反的時候,長管裝置會有液體流過,因此通過所述長管裝置的阻力將急促上升,并由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所述壓力檢測口配合所述控制系統檢測出來,所述控制系統5控制所述氣泵4進行停機保護。
[0034]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收瓶、過濾器,所述過濾器設有進氣口及出氣口,所述過濾器的進氣口內插接有長管裝置,從所述吸收瓶出來的氣體通過所述長管裝置進入所述過濾器;當有液體進入長管裝置時,其阻力會有急劇變化。 壓力檢測裝置,所述壓力檢測裝置設有進氣口、出氣口及壓力檢測口,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進氣口與所述過濾器的出氣口連接; 氣泵,所述壓力檢測裝置的出氣口與所述氣泵連接; 控制系統,所述壓力檢測口與所述控制系統連接,且所述控制系統還與所述氣泵連接,所述控制系統通過所述壓力檢測口對氣流的壓力進行檢測,若有液體進入所述長管裝置,所述長管裝置內的壓力產生急劇變化,則所述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壓力急劇變化,控制系統控制所述氣泵進行停機保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長管裝置包括:第一主體結構、第二主體結構,所述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之間還設有金屬材質的管針,所述第一主體結構、管針及第二主體結構之間形成氣流通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為一體結構,且所述管針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結構體與第二主體結構內。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針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體結構上。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體結構及第二主體結構內設有對接的通槽,所述通槽為軟膠結構,所述管針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針為可脫離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內。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氣采樣設備保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針的內徑為0.1-1.2 毫米。
【文檔編號】G01N1/24GK104165786SQ201410393143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1日
【發明者】郭冰, 邱利明, 廖海祁, 朱平 申請人:深圳國技儀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