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測試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拉伸測試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二試片,各試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蓋于各試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載面。提供二拉伸組件,各拉伸組件具有一頂表面,并將各試片分別固定于各拉伸組件。以一膠體將各試片的膠體承載面相互黏合。朝平行于各頂表面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拉伸組件。
【專利說明】拉伸測試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拉伸測試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包含提供至少二覆材的步驟的拉伸測試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實驗器材的良莠,往往對于實驗結果及實驗數據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在現今高度的科技發展中,多數實驗的實驗器材或實驗成品往往被要求微型化。更甚者,有要求其必需達到奈米的等級。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以形容現今實驗所要求的高精準度,亦不為過。
[0003]習知技術中,為了取得一膠體對于兩種材料的黏力參數,往往會透過拉伸測試實驗,并配合不同的薄型試片。舉例而言,試片A以材料A所制成,試片B以材料B所制成。若欲取得膠體C對于A、B兩種材料的黏力參數,須將試片A以及試片B分別固定于不同的拉伸組件,并將試片A以及試片B以膠體C黏合,以墊片控制膠體C的厚度。最后,以拉伸試驗機拉伸各拉伸組件,并記錄實驗過程中,力與位移的歷程。
[0004]然而,由于膠體C會產生溢膠,使用者難以將膠體C限制于一預定區域,如此,將容易造成實驗失真。此外,于每次拉伸測試實驗中,墊片擺放的位置及數量皆不固定,進一步地造成試片A每次黏合(通過膠體C)于試片B的黏合面積并不相同,試片A亦非百分之百地黏合于試片B,同樣地,亦會造成實驗失真。
[0005]承前所述,如何提供一種新的拉伸測試方法,除了令使用者能沿用故有的實驗設備以進行實驗外,同時亦能夠提高實驗精確度,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拉伸測試方法,用以解決上述習知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所揭露的一種拉伸測試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二試片,各試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蓋于各試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載面;提供二拉伸組件,各拉伸組件具有一頂表面,并將各試片分別固定于各拉伸組件;以一膠體將各試片的膠體承載面相互黏合;以及朝平行于各頂表面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拉伸組件。
[0007]相較于習知技術,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應用至少二覆材,用以取代習知技術中的墊片。如此,將可確保每次拉伸測試實驗中,使用者可將膠體限制于一預定區域,各試片對應膠體的膠體承載面的面積皆可保持相等,避免溢膠所造成的實驗誤差。因此,若應用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可提高拉伸測試實驗的精確度。
[0008]以上關于本
【發明內容】
的說明及以下【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以示范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更進一步的解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的流程圖。
[0010]圖2A及圖2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覆材相互結合的立體示意圖。
[0011]圖3A及圖3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拉伸組件相互固定的立體示意圖。
[0012]圖4A及圖4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應用于拉伸測試實驗的立體示意圖。
[0013]圖4C為依據圖4B的立體剖視示意圖。
[0014]圖5A及圖5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覆材相互結合的立體示意圖。
[0015]圖6A及圖6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拉伸組件相互固定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7A及圖7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應用于拉伸測試實驗的立體示意圖。
[0017]圖7C為依據圖7B的立體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率,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
[0019]需注意的是,本說明書中關于方位的描述性用語(如:「上」、「下」、「側」、「前」等等),僅為例示或相對性的用語,需依據使用者的不同或依據使用方式的差異,而作概念性地調整,其并非列舉或絕對性的用語。此外,本說明書中關于各步驟的標號的安排,僅為便于說明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并非用以限制各步驟的順序,合先敘明。
[0020]請參見圖1,圖1為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的流程圖。如圖所示,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二試片,各試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S30)。接著,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蓋于各試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載面(S32)。接著,提供二拉伸組件,各拉伸組件具有一頂表面,并將各試片分別固定于各拉伸組件(S34)。并且,以一膠體將各試片的膠體承載面相互黏合(S36)。最后,朝平行于各頂表面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拉伸組件(S38)。
[0021]首先,對應于步驟S30以及步驟S32,請并參見圖2A及圖2B,圖2A及圖2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覆材相互結合的立體示意圖。于本實施例中,覆材(15a、15b)的數量為二,試片la、Ib分別具有一覆材承載面102a、102b。
[0022]如圖2A所不,提供一試片la。試片Ia具有一上表面100a,上表面10a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1la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102a。此外,提供一覆材15a。覆材15a包含一本體150a以及一穿孔151a。覆材15a的穿孔151a貫穿覆材15a的本體150a。覆材15a的本體150a覆蓋于試片Ia的覆材承載面102a。覆材15a的穿孔151a迭覆于試片Ia的膠體承載面101a。于本實施例中,穿孔151a為圓形孔,對應于穿孔151a,膠體承載面1la亦為圓形。
[0023]同樣地,如圖2B所不,提供另一試片lb。試片Ib具有一上表面100b,上表面10b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1lb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102b。此外,提供一覆材15b。覆材15b包含一本體150b以及一穿孔151b。覆材15b的穿孔151b貫穿覆材15b的本體150b。覆材15b的本體150b覆蓋于試片Ib的覆材承載面102b。覆材15b的穿孔151b迭覆于試片Ib的膠體承載面101b。同樣地,于本實施例中,穿孔151b亦為圓形孔,對應于穿孔151b,膠體承載面1lb亦為圓形。
[0024]關于覆材15a、覆材15b與試片la、試片Ib的結合方式,舉例而言,使用者得以黏貼,或以鍍膜的方式,分別地將覆材15a覆蓋于試片Ia上以及將覆材15b覆蓋于試片Ib上。使用者可依據其便利性,以選擇適合的結合方式,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了解。因此,本發明于此并不加以限制。
[0025]此外,由于本實施例中覆材15a及覆材15b的穿孔151a、151b皆為圓形孔,對應地,試片Ia及試片Ib的膠體承載面1laUOlb皆為圓形。如此,膠體承載面1laUOlb的邊界距離中心點的長度皆相等,進一步地,膠體承載面1laUOlb的邊界若受力,對中心點所造成的力矩皆相等。因此,圓形的膠體承載面1laUOlb于拉伸測試實驗時,所受的應力分布可較為平均,以使等效力矩趨進于零,以提升試驗的精確度。
[0026]接著,對應于步驟S34,請參見圖3A以及圖3B,圖3A及圖3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拉伸組件相互固定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試片Ia進一步地具有一下表面104a,拉伸組件19a具有一頂表面191a。試片Ia的下表面104a為相對于上表面100a,并用以與一拉伸組件19a相互固定。同樣地,如圖3B所不,試片Ib亦進一步地具有一下表面104b,拉伸組件19b亦具有一頂表面191b。試片Ib的下表面104b為相對于上表面100b,并用以與一拉伸組件19b相互固定。
[0027]關于下表面104a、104b與拉伸組件19a、19b的固定方式,本發明于此亦不加以限制。舉例而言,亦可以黏膠(未顯示于圖中)分別黏合下表面104a與拉伸組件19a以及黏合下表面104b與拉伸組件1%,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了解,故在此不予贅述。
[0028]接著,對應于步驟S36,請參見圖4A、圖4B以及圖4C,圖4A及圖4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述的試片應用于拉伸測試實驗的立體示意圖。圖4C為依據圖4B的立體剖示圖。于實際應用中,使用者得以一膠體17,將試片Ia及試片Ib的膠體承載面1laUOlb
相互黏合。
[0029]首先,如圖4A所示,將試片Ia的上表面10a的膠體承載面1la對準試片Ib的上表面10b的膠體承載面101b。此時,如圖4B及圖4C所示,將膠體17涂布于膠體承載面1la及膠體承載面101b,以將膠體17夾合于二膠體承載面1laUOlb之間。
[0030]此外,請再參見圖4C,當膠體17的體積大于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的總體積時,多余的膠體便會自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中溢出,進而分布于覆材15a及覆材15b之間。舉例而言,若覆材15a及覆材15b的厚度皆為D,試片Ia的膠體承載面1la及試片Ib的膠體承載面1lb的面積皆為W,當膠體17的體積大于WX 2D時,膠體17便會自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中溢出。
[0031]需注意的是,膠體17對于覆材15a、覆材15b的黏著力,需小于膠體17對于試片la、試片Ib的黏著力,例如小于膠體17對于試片la、試片Ib的黏著力的百分之二十,可依測試需求調整。因此,關于覆材15a、覆材15b的材質的選擇上,須選擇相對于試片la、Ib為低黏性的覆材。于實際應用中,覆材的材質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
[0032]承前所述,由于膠體17對于覆材15a、覆材15b的黏著力,小于膠體17對于試片IaUb的黏著力,因此當拉伸測試實驗開始時,覆材15a及覆材15b將迅速地與膠體17分離。因而,各試片la、lb的各穿孔151a、穿孔151b所迭覆的膠體承載面1la及膠體承載面1lb,即為真正等效地與膠體17相互黏合者。詳細而言,膠體17對于試片Ia及試片Ib的接觸面積,可被精準地控制為膠體承載面1laUOlb的面積大小。因此,以往使用者難以調控膠體的量,常常遇到膠體不足或者溢膠,使得實驗耗時又浪費的問題,在此得以解決。在此,使用者對于膠體17的量,其控制可較為寬松,即可避免溢膠所造成的實驗誤差。進一步地,將可提高拉伸測試實驗的精確度。
[0033]最后,對應于步驟S38,并參見圖4B,朝平行于各頂表面(191a、191b)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拉伸組件(19a、19b)。于本實施例中,拉伸測試實驗以一正向拉伸的方式進行。此夕卜,于實務中,使用者可使用一拉伸實驗機(未顯示于圖中)拉伸各拉伸組件(19a、19b),以進行拉伸測試實驗,進而記錄拉伸測試實驗中力與位移的歷程,以獲得測試膠體17對應于試片Ia及試片Ib的黏力參數。
[0034]需注意的是,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并非僅限應用于本實施例所援引的正向拉伸的拉伸測試實驗。于實際應用中,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亦可應用于一剪力破壞的拉伸測試實驗。
[0035]首先,對應于步驟S30以及步驟S32,請參見圖5A及圖5B,并參見圖1,圖5A及圖5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覆材相互結合的立體示意圖。于本實施例中,覆材(25a、25b)的數量為四,試片2a及2b各具有覆材承載面102a及102b。
[0036]如圖5A所不,提供一試片2a。試片2a具有一上表面200a,上表面200a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201a及二覆材承載面202a。此外,提供二覆材25a。二覆材25a覆蓋于試片2a的二覆材承載面202a。于本實施例中,二覆材25a保持一間距,以令膠體承載面201a介于二覆材25a之間。對應地,膠體承載面201a的外形為長方形。
[0037]同樣地,如圖5B所不,提供另一試片2b。試片2b具有一上表面200b,上表面200b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201b及二覆材承載面202b。此外,提供二覆材25b。二覆材25b覆蓋于試片2b的二覆材承載面202b。同樣地,于本實施例中,二覆材25b保持一間距,以令膠體承載面201b介于二覆材25b之間。對應地,膠體承載面201b的外形亦為長方形。
[0038]接著,對應于步驟S34,請參見圖6A以及圖6B,圖6A及圖6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與拉伸組件相互固定的立體示意圖。如圖6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拉伸組件29a具有一頂表面293a,且拉伸組件29a的一端具有二夾合臂29la、292a,用以夾合試片2a,并使試片2a穩固地與拉伸組件29a相結合。同樣地,如圖6B所不,拉伸組件29b亦具有一頂表面293b,且拉伸組件29b的一端亦具有二夾合臂291b、292b,用以夾合試片2b,并使試片2b穩固地與拉伸組件29b相結合。此外,關于試片2a、2b與拉伸組件29a、29b的固定方式,本發明于此亦不加以限制。
[0039]接著,對應于步驟S36,請參見圖7A、圖7B以及圖7C,圖7A及圖7B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述的試片應用于拉伸測試實驗的立體示意圖。圖7C為依據圖7B的立體剖示圖。于實際應用中,使用者得以一膠體27,將試片2a及試片2b的膠體承載面201a、201b相互黏合。
[0040]首先,如圖7A所示,將試片2a的上表面200a的膠體承載面201a對準試片2b的上表面200b的膠體承載面201b,復將覆蓋于試片2a的覆材25a對準覆蓋于試片2b的覆材25b。此外,于黏合膠體承載面201a、201b時,拉伸組件29ba與拉伸組件29b需保持于相反二側(例如,如圖7A所示的上、下二側)。此時,如圖7B及圖7C所示,由于覆蓋于試片2b的二覆材25b保持有間距,而覆材25b本身亦有厚度,故可形成一容置空間B,用以容置膠體27。同樣地,試片2a與覆蓋于試片2a的二覆材25a亦可形成一容置空間A,以容置膠體27。同時,膠體27被夾合于二膠體承載面20la、20Ib之間。
[0041]此外,請再參見圖7C,當膠體27的體積大于容置空間A及容置空間B的總體積時,多余的膠體便會自容置空間A及容置空間B中溢出,進而分布于覆材25a及覆材25b之間。舉例而言,若覆材25a及覆材25b的厚度皆為D,試片2a的膠體承載面201a及試片2b的膠體承載面201b的面積皆為W,當膠體27的體積大于WX 2D時,膠體27便會自容置空間A及容置空間B中溢出。
[0042]同樣地,膠體27對于覆材25a、覆材25b的黏著力,需小于膠體27對于試片2a、試片2b的黏著力,例如小于膠體27對于試片2a、試片2b的黏著力的百分之二十,可依測試需求調整。因此當拉伸測試實驗開始時,覆材25a及覆材25b將迅速地與膠體27分開。因而,真正等效地與膠體27相互黏合的,僅有各試片2a、2b的膠體承載面201a、201b。此時,膠體27、覆材25a、25b及試片2a、2b間的相互關系,相似于第一實施例,故于此不再贅述。
[0043]最后,對應于步驟S38,并參見圖7B,朝平行于各頂表面(293a、293b)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拉伸組件(29a、29b)。于本實施例中,拉伸測試實驗以一剪力破壞的方式進行。此夕卜,于實務中,使用者亦可使用一拉伸實驗機(未顯示于圖中)拉伸各拉伸組件29a、29b。
[0044]需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所援引的正向拉伸及剪力破壞的拉伸測試實驗,僅為例示說明,而非列舉。凡運用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的,皆屬于本發明的范疇,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了解。因此,本發明對于拉伸測試方法運用的方式,并不加以限制。
[0045]綜上所述,于習知技術中,由于膠體會產生溢膠,使用者難以將膠體控制于一預定區域,如此,將容易造成實驗失真。此外,于每次拉伸測試實驗中,墊片擺放的位置及數量皆不固定,進一步地造成試片每次黏合(通過膠體)于另一試片時,其黏合面積并不相同,試片亦非百分之百地黏合于另一試片,如此同樣地會造成實驗失真。相較于習知技術,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應用至少二覆材,用以取代習知技術中的墊片。如此,將可確保每次拉伸測試實驗中,使用者可將膠體限制于一預定區域,各試片對應膠體的膠體承載面的面積皆可保持相等,避免溢膠所造成的實驗誤差。此外,由于膠體對于各覆材的黏著力小于膠體對于各試片的黏著力,令使用者于實驗中可忽略溢膠所造成的影響,因此使用者對于膠體的量,其控制可較為寬松。因此,若應用本發明的拉伸測試方法,可提高拉伸測試實驗的精確度。
[0046]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括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拉伸測試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提供二試片,各所述試片具有一上表面,各所述上表面定義出一膠體承載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載面; 提供至少二覆材,各所述覆材覆蓋于各所述試片的所述至少一覆材承載面; 提供二拉伸組件,各所述拉伸組件具有一頂表面,并將各所述試片分別固定于各所述拉伸組件; 以一膠體將各所述試片的所述膠體承載面相互黏合;以及 朝平行于各所述頂表面的法線方向拉伸各所述拉伸組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二覆材的數量為二,各所述試片的所述覆材承載面的數量為一。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各所述覆材包含一本體以及貫穿所述本體的一穿孔,各所述本體覆蓋于各所述試片的所述覆材承載面,各所述穿孔顯現出各所述膠體承載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各所述穿孔為圓形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二覆材的數量為四,各所述試片的所述覆材承載面的數量為二。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各所述試片的所述上表面設置有二所述覆材,各所述二覆材保持一間距,以令各所述膠體承載面介于各所述二覆材之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各所述膠體承載面的外形為長方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測試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覆材的材質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文檔編號】G01N3/08GK104316403SQ201410563731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1日
【發明者】黃冠霖, 陳學良 申請人: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