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鈾成礦預測【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識別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步驟(2)如果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則圈定該區域的產鈾古河道區段;步驟(3)圈定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氣異常區;步驟(4)將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和上述步驟(3)中圈定的土壤氡異常區進行疊加,兩者的重疊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本發明的方法具有定位精確度高、找礦效率高效、快捷、成本低的優點。
【專利說明】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鈾成礦預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具礦化品位較低(0.01%?0.2% )、成群成帶產出、總儲量較大、可地浸開采等特征,在世界上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已成為國內外鈾礦找礦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床定位技術方法中,主要是通過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初步查明目的層沉積體系和巖性特征;通過普查和預查,結合地震大致確定產鈾古河道區段;通過詳查、勘探來定位古河道型砂巖鈾礦體。整個過程耗時長,達10年以上;定位鈾礦體成本高,圈定一個鈾礦體往往需幾十萬米鉆探工作量。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該方法定位精確度高、找礦效率高效、快捷、成本低。
[0004]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該方法是包括以下步驟:
[0005]步驟(I)識別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
[0006]步驟(2)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則圈定該區域的產鈾古河道區段;
[0007]步驟(3)圈定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氣異常區;
[0008]步驟(4)將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和上述步驟(3)中圈定的土壤氡異常區進行疊加,兩者的重疊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
[0009]所述的步驟(I)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10]步驟(1.1)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砂體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巖性;
[0011]步驟(1.2)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規模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
[0012]步驟(1.3)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是否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
[0013]步驟(1.4)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的古氣候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古氣候;
[0014]步驟(1.5)如果上述步驟(1.1)?(1.4)中的判斷均為是,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
[0015]所述的步驟(1.1)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中的河道砂體內的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在產鈾古河道的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范圍內,則該區域內河道砂體屬于產鈾古河道砂體,產鈾古河道砂體的有機質含量>0.5%,粘土含量12.0%?20.0% ;所述的步驟(1.2)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中的河道規模在產鈾古河道規模范圍內,則該區域的河道規模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產鈾古河道規模如下:長度為30km?150km,寬2km?30km,長寬比為5:I?10:1 ;所述的步驟(1.3)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范圍內,則該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屬于產鈾古河道沉積間斷期,產鈾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范圍為1Ma?40Ma ;所述的步驟(1.4)中產鈾古河道古氣候是指鈾古河道形成時期為溫濕-半溫濕的古氣候環境,形成后為干旱-半干旱的古氣候。
[0016]所述的步驟(2)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17]步驟(2.1)對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進行沉積微相分析;
[0018]步驟(2.2)確定上述步驟(2.1)中沉積微相分析后的產鈾古河道的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
[0019]步驟(2.3)如果上述步驟(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要求,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區段。
[0020]所述的步驟(2.1)的沉積微相分析包括確定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的辮狀河中的河床滯留和心灘微相,確定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的曲流河中的河床滯留和邊灘微相,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于古河道中的河床滯留、心灘或邊灘微相;所述的步驟(2.2)的古河道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包括河道的交匯、河道變寬、河道拐灣部位,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往往定位于古河道水動力變異部位。
[0021]所述的步驟(3)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22]步驟(3.1)將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按地質塊體劃分為統計單元,并統計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濃度背景值和均方差;
[0023]步驟(3.2)確定上述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異常情況,并進行土壤氡暈分級;
[0024]步驟(3.3)建立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異常模型;
[0025]步驟(3.4)依據上述步驟(3.2)中圈出的土壤氡異常點及各暈級和以及上述步驟
(3.3)中建立的土壤氡異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異常區。
[0026]所述的步驟(3.1)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27]步驟(3.1.1)按地質塊體劃分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統計單元;
[0028]步驟(3.1.2)統計上述步驟(3.1.1)中劃分的統計單元內的土壤氡區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29]所述的步驟(3.2)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30]步驟(3.2.1)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土壤氡濃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
[0031]步驟(3.2.2)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暈;
[0032]步驟(3.2.3)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高暈;
[0033]步驟(3.2.4)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偏高暈;
[0034]步驟(3.2.5)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正常暈;
[0035]步驟(3.2.6)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偏低暈
[0036]步驟(3.2.7)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低暈。
[0037]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I)本發明在充分挖掘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資料的前提下,采用由已知推斷未知的手段,厘定含礦目的層,查明產鈾古河道,圈定產鈾古河道區段,能夠快速、準確鎖定重點層位和重點區段,縮減鉆探的盲目性,節約時間和成本。(2)本發明充分利用鈾是氡的母體、氡可以通過擴散和對流以團簇或納米級微粒形式遷移至地表的特點,通過捕捉地表氡的濃度來確定地下存在鈾礦體;在不同的巖性中,氡擴散和對流的形式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利用土壤氡異常找鈾礦體的模型千差萬別;本發明通過土壤氡異常與鈾礦體的對比分析,構建的土壤氡異常模型,能夠準確、可靠定位古河道型砂巖鈾礦體,且能快速推廣應用,體現經濟、快捷、可應用推廣的優點。(3)本發明基于地質、物探手段,開展多尺度、多信息的疊合配置分析,能排除部分土壤氡提供的假異常,更進一步準確定位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床。因此,本發明在預測鈾礦床定位上具備起點高,精確度高等特點,能夠實現高效、快捷、經濟的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床定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的總體流程圖;
[0039]圖2為圖1中步驟(I)的具體流程圖;
[0040]圖3為圖1中步驟(2)的具體流程圖;
[0041]圖4為圖1中步驟⑶的具體流程圖;
[0042]圖5為圖4中步驟(3.1)的具體流程圖;
[0043]圖6為圖4中步驟(3.2)的具體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45]本實施例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在二連盆地中部進行古河道型鈾鈾礦定位。
[0046]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提供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7]步驟(I)識別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
[0048]通過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各古河道的巖性、規模、沉積間斷期、古氣候,識別該鈾礦地質區域內的產鈾古河道。
[0049]例如,通過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資料,查明二連盆地中部的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上白堊統二連組和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發育古河道;通過判斷二連盆地上述三個層位古河道的巖性、規模、沉積間斷期、古氣候,識別該鈾礦地質區域內的產鈾古河道。如圖2所示,其具體步驟如下
[0050]步驟(1.1)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砂體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巖性
[0051]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中古河道砂體內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在產鈾古河道的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范圍內,則該區域中的古河道砂體屬于產鈾古河道巖性。產鈾古河道巖性為富含有機質和粘土的含礫砂巖,其中,有機質含量>0.5%,粘土含量12.0 %?20.0 %。
[0052]例如,通過對二連盆地中部的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上白堊統二連組和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三個層位的古河道砂體進行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分析。其中,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古河道砂體中的有機質含量0.02%?0.16%,粘土含量4%?13% ;上白堊統二連組古河道砂體中的有機質含量0.03%?0.33%,粘土含量4%?12% ;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砂體中有機質含量0.6%?7.0%,粘土含量12%?18%。由產鈾古河道砂體中的機質含量、粘土含量可以判斷,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砂體屬于產鈾古河道巖性。
[0053]步驟(1.2)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規模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
[0054]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規模在產鈾古河道規模范圍內,則該區域的規模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產鈾古河道規模如下:長度為30km?150km,寬2km?30km,長寬比為5:1 ?10:1。
[0055]例如,通過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資料,查明二連盆地中部的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古河道規模如下:長為1km?150km,寬為2km?30km,長寬比4:1?12:1 ;上白堊統二連組古河道規模如下:長為5km?40km,寬為5km?35km,長寬比2:1?5:1 ;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規模如下:長為60km?120km,寬為5km?30km,長寬比6:1?8:1。由產鈾古河道規模可以判斷,二連盆地中部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和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規模符合產鈾古河道規模要求。
[0056]步驟(1.3)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是否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
[0057]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則該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屬于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產鈾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范圍為1Ma?40Ma。
[0058]通過二連盆地中部構造演化分析認為,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古河道形成后經歷了12Ma的沉積間斷;上白堊統二連組古河道形成后經歷了 1Ma和12Ma兩次沉積間斷;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形成了經歷了 40Ma和12Ma兩次沉積間斷。由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可以判斷,二連盆地中部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上白堊統二連組和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均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
[0059]步驟(1.4)判斷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的古氣候否屬于產鈾古河道古氣候
[0060]產鈾古河道形成時期為溫濕-半溫濕的古氣候環境,形成后為干旱-半干旱的古氣候。
[0061]二連盆地中部伊爾丁曼哈組古河道形成期和形成后均為半干旱-干旱的古氣候環境;上白堊統二連組古河道形成期和形成后均為半干旱-干旱的古氣候環境;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形成期為溫濕-半溫濕的古氣候環境,形成后為干旱-半干旱的古氣候。由產鈾古河道古氣候特征可以判定,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古氣候演化符合產鈾古河道古氣候演化特征。
[0062]步驟(1.5)如果上述步驟(1.1)?(1.4)中的判斷均為是,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則執行下述步驟(2),否則判定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不屬于產鈾古河道。
[0063]經判斷,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為產鈾古河道,伊爾丁曼哈組和上白堊統二連組古河道不屬于產鈾古河道。
[0064]步驟(2)如果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則圈定該區域的產鈾古河道區段
[0065]在上述步驟(I)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內,通過古河道內沉積微相分析和古河道平面分布分析,圈定該古河道的產鈾區段,如圖3所示,其具體步驟如下:
[0066]步驟(2.1)對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進行沉積微相分析
[0067]產鈾古河道分為辮狀河和曲流河。其中,辮狀河中的河床滯留和心灘微相以及曲流河中的河床滯留和邊灘微相有利于古河道型砂巖鈾礦成礦。
[0068]通過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資料,查明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的河床滯留沉積沿古河道中央分布,心灘微相分布于喬爾古-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和茫來-巴潤-巴彥烏拉-阿吉-陶勒蓋-那仁辮狀河中央部位,邊灘微相主要分布于賽漢高畢-二連鹽池南曲流河拐彎的凸岸部位。
[0069]步驟(2.2)確定上述步驟(2.1)中沉積微相分析后的產鈾古河道的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
[0070]古河道型砂巖鈾礦體產于河道內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包括河道的交匯、河道變寬、河道拐灣部位;即古河道型砂巖鈾礦體分布于河道的交匯、河道變寬、河道拐灣部位。
[0071]基于1/50萬帶鉆區調、1/25萬區域調查查明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河道交匯部位分布于喬爾古、準棚、茫來、巴潤、巴彥烏拉、阿吉地區;河道變寬部位分布于齊哈日格圖、那仁地區;河道拐彎部位分布于賽漢高畢、哈達圖地區。
[0072]步驟(2.3)如果上述步驟(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要求,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區段。
[0073]綜合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沉積微相特征和古河道空間展布特征,厘定喬爾古-齊哈日格圖-哈達圖、準棚-賽漢高畢、茫來-巴潤-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地區為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中的產鈾古河道區段。
[0074]步驟(3)圈定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氣異常區
[0075]在上述步驟(2)中圈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內,按線距500m、點距100m,進行土壤氡氣測量。
[0076]例如,二連盆地土壤氡氣測量網格按線距500m,點距10m布置,測量面積共計2520km2,測點52400共計個。如圖4所示,其具體步驟如下:
[0077]步驟(3.1)將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按地質塊體劃分為統計單元,并統計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濃度背景值和均方差,如圖5所示,其具體步驟如下:
[0078]步驟(3.1.1)按地質塊體劃分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統計單元
[0079]將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喬爾古-齊哈日格圖-哈達圖、準棚-賽漢高畢、茫來-巴潤-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地區劃分為5片地質塊體,即喬爾古塊體、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準棚-賽漢高畢塊體、茫來-巴潤塊體和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
[0080]步驟(3.1.2)統計上述步驟(3.1.1)中劃分的統計單元內的土壤氡區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8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氡及其子體測量規范》(1991-10-11)測量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內的土壤氡濃度,并依據規范計算各地質塊體內的土壤氡區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0082]喬爾古塊體的土壤氡區域背景值M為2126.4Bq/m3,均方差S為928.6Bq/m3。
[0083]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為1278.3Bq/m3,均方差S為924.2Bq/m3。
[0084]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為2340.4Bq/m3,均方差S為1483.0Bq/m3。
[0085]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為6054.0Bq/m3,均方差S為3350.0Bq/m3。
[0086]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為3146.0Bq/m3,均方差S為1908.0Bq/m3。
[0087]步驟(3.2)確定上述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異常情況,并進行土壤氡暈分級,如圖6所示,其具體步驟如下:
[0088]步驟(3.2.1)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土壤氡濃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
[0089]喬爾古塊體土壤氡濃度最大值為24508.6Bq/m3,異常下限5M = 10632.0Bq/m3。
[0090]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濃度最大值37839.3Bq/m3,異常下限5M =6391.5Bq/m3。
[0091]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濃度最大值84740.2Bq/m3,異常下限5M = 11702.0Bq/m3。
[0092]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濃度最大值32549.9Bq/m3,異常下限5M = 30270.0Bq/m3。
[0093]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濃度最大值為21756.0Bq/m3,異常下限5M =15730.0Bq/m3。
[0094]步驟(3.2.2)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暈
[0095]即統計大于等于“M+3S”且小于“5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暈。
[0096]喬爾古塊體土壤氡異常暈下限M+3S = 4912.2Bq/m3。
[0097]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異常暈下限M+3S = 4050.9Bq/m3。
[0098]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異常暈下限M+3S = 6789.4Bq/m3。
[0099]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異常暈下限M+3S = 16104.0Bq/m3。
[0100]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異常暈下限M+3S = 8870.0Bq/m3。
[0101]步驟(3.2.3)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視為土壤氡高暈
[0102]即統計大于等于“M+2S”且小于“M+3S”的空間范圍視為土壤氡高暈
[0103]喬爾古塊體土壤氡濃高暈下限M+2S = 3983.6Bq/m3。
[0104]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高暈下限M+2S = 3126.7Bq/m3。
[0105]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高暈下限M+2S = 5306.4Bq/m3。
[0106]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高暈下限M+2S = 12754.0Bq/m3。
[0107]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高暈下限M+2S = 6962.0Bq/m3。
[0108]步驟(3.2.4)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偏高暈
[0109]即統計大于等于“M+S”且小于“M+2S”的空間范圍為土壤氡偏高暈
[0110]喬爾古塊體土壤氡偏高暈下限M+S = 3055.0Bq/m3。
[0111]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偏高暈下限M+S = 2202.5Bq/m3。
[0112]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偏高暈下限M+S = 3823.4Bq/m3。
[0113]茫來_巴潤塊體土壤氧偏聞暈下限M+S = 9404.0Bq/m3。
[0114]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偏高暈下限M+S = 5054.0Bq/m3。
[0115]步驟(3.2.5)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正常暈
[0116]即統計大于等于“Μ-S”且小于“M+S”的空間范圍為土壤氡正常暈。
[0117]喬爾古塊體土壤氡正常暈下限M-S = 1197.8Bq/m3。
[0118]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正常暈下限M-S = 354.lBq/m3。
[0119]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正常暈下限M-S = 857.4Bq/m3。
[0120]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正常暈下限M-S = 2704.0Bq/m3。
[0121]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正常暈下限M-S = 1238.0Bq/m3。
[0122]步驟(3.2.6)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偏低暈
[0123]即統計大于等于“M-2S”且小于“Μ-S”的空間范圍為偏低暈,如數值小于零則以零計算;
[0124]喬爾古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下限M-2S = 269.2Bq/m3。
[0125]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下限M-2S = -570.lBq/m3 = O。
[0126]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下限M-2S = -625.6Bq/m3 = O。
[0127]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下限M-2S = -646.0Bq/m3 = O。
[0128]巴彥烏拉-阿吉-陶勒蓋-那仁塊體土壤偏低暈下限M-2S = -670.0Bq/m3 = O。
[0129]步驟(3.2.7)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低暈
[0130]即統計小于“M-2S”的空間范圍為土壤氡低暈,如M-2S為負值,則不存在土壤氡低暈。
[0131]喬爾古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上限M-2S = 269.2Bq/m3。
[0132]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上限M-2S = -570.l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暈。
[0133]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上限M-2S = -625.6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暈。
[0134]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偏低暈上限M-2S = -646.0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暈。
[0135]巴彥烏拉-阿吉一那仁塊體土壤偏低暈上限M-2S = -670.0Bq/m3,不存在土壤氡低暈。
[0136]步驟(3.3)建立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異常模型
[0137]古河道型砂巖鈾礦體與土壤氡濃度異常并不一定是垂直映射關系,即地表土壤氡濃度異常與礦體垂直對應地表的位置往往有一定的漂移。這種土壤氡濃度特征在剖面上表現為“兩高夾一低”(或稱“雙峰”)異常,或單峰異常。在平面上表現為在礦體上游(即靠近蝕源區一側)為異常暈,且在異常暈中分布有串珠狀氡異常;在礦體下游(即遠離蝕源區一側)往往為偏高暈或正常暈,礦體上方為正常暈或偏低暈。
[0138]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異常模型為:在礦體上游(即靠近蝕源區一側)為異常暈,且在異常暈中分布有串珠狀氡異常,在礦體下游(即遠離蝕源區一側)往往為偏高暈或正常暈,礦體上方為正常暈或偏低暈;形成“兩高夾一低”的土壤氡氣預測模型。
[0139]步驟(3.4)依據上述步驟(3.2)中圈出的土壤氡異常點及各暈級和以及上述步驟(3.3)中建立的土壤氡異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異常區
[0140]依據上述步驟(3.2)中圈出各暈級包括異常暈、高暈、偏高暈、正常暈、偏低暈和低暈。
[0141]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內各地質塊體的異常暈、高暈、偏高暈、正常暈、偏低暈和低暈如下:
[0142]喬爾古塊體土壤氡異常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0632.0Bq/m3 ;土壤氡異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4912.2Bq/m3,小于10632.0Bq/m3 ;土壤氡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983.6Bq/m3,小于4912.2Bq/m3 ;土壤氡偏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055.0Bq/m3,小于3983.6Bq/m3 ;土壤氡正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197.8Bq/m3,小于3055.0Bq/m3 ;土壤氡偏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269.2Bq/m3,小于1197.8Bq/m3 ;土壤氡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0,小于 269.2Bq/m3。
[0143]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塊體土壤氡異常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6391.5Bq/m3 ;土壤氡異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4050.9Bq/m3,小于6391.5Bq/m3 ;土壤氡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126.7Bq/m3,小于4050.9Bq/m3 ;土壤氡偏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2202.5Bq/m3,小于3126.7Bq/m3 ;土壤氡正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54.lBq/m3,小于2202.5Bq/m3 ;土壤氡偏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0,小于354.lBq/m3 ;土壤氡低暈不存在。
[0144]準棚-賽漢高畢塊體土壤氡異常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1702.0Bq/m3 ;土壤氡異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6789.4Bq/m3,小于11702.0Bq/m3 ;土壤氡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5306.4Bq/m3,小于=6789.4Bq/m3 ;土壤氡偏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823.4Bq/m3,小于5306.4Bq/m3 ;土壤氡正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857.4Bq/m3,小于3823.4Bq/m3 ;土壤氡偏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O,小于857.4Bq/m3 ;土壤氡低暈不存在。
[0145]茫來-巴潤塊體土壤氡異常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30270.0Bq/m3 ;土壤氡異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6104.0Bq/m3,小于30270.0Bq/m3 ;土壤氡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2754.0Bq/m3,小于=16104.0Bq/m3 ;土壤氡偏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9404.0Bq/m3,小于12754.0Bq/m3 ;土壤氡正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2704.0Bq/m3,小于=9404.0Bq/m3 ;土壤氡偏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0,小于2704.0Bq/m3 ;土壤氡低暈不存在。
[0146]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塊體土壤氡異常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5730.0Bq/m3 ;土壤氡異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8870.0Bq/m3,小于15730.0Bq/m3 ;土壤氡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6962.0Bq/m3,小于=8870.0Bq/m3 ;土壤氡偏高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5054.0Bq/m3,小于6962.0Bq/m3 ;土壤氡正常暈數據范圍為大于等于1238.0Bq/m3,小于=5054.0Bq/m3 ;土壤氡偏低暈數據范圍為大于0,小于1238.0Bq/m3 ;土壤氡低暈不存在。
[0147]根據上述各地質塊體的異常暈、高暈、偏高暈、正常暈、偏低暈和低暈的數據范圍,在二連盆地中部各地質塊體內圈出異常暈、高暈、偏高暈、正常暈、偏低暈和低暈的分布特征,結合步驟(3.3)建立的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異常模型,圈定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土壤氡異常區。
[0148]喬爾古古河道上游即南西側和北側為土壤氡異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下游即南東側為土壤氡偏高暈和正常暈分布區;古河道的中央偏南側為正常暈和偏低暈且夾持于異常暈和偏高暈之間,喬爾古古河道中央偏南側為土壤氡異常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49]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古河道上游即河道中心為土壤氡異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下游即河道西側和東側為土壤氡正常暈分布區;古河道兩側為偏低暈且夾持于異常暈和正常暈之間,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古河道道兩側為土壤氡異常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50]準棚-賽漢高畢古河道上游即北北東側為土壤氡異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下游即南西西側為土壤氡偏高暈和正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中央為正常暈和偏低暈且夾持于異常暈和偏高暈之間,準棚-賽漢高畢古河道中央為土壤氡異常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51]茫來-巴潤古河道上游即北北西側為土壤氡異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下游即南東側為土壤氡偏高暈分布區;古河道中央偏南側為正常暈和偏低暈且夾持于異常暈和偏高暈之間,茫來-巴潤古河道中央偏南側為土壤氡異常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52]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古河道上游即北北西側為土壤氡異常暈分布區,古河道下游即南南東側為土壤氡偏高暈分布區;巴彥烏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側、陶勒蓋古河道中央和那仁古河道北側為土壤氡正常暈且夾持于異常暈和偏高暈之間,巴彥烏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側、陶勒蓋古河道中央和那仁古河道北側為土壤氡異常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53]綜上所述,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內喬爾古河道中央偏南偵U、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古河道兩側、準棚-賽漢高畢古河道中央、茫來-巴潤古河道中央偏南側、巴彥烏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側、陶勒蓋古河道中央、那仁古河道北側為土壤氡異常區,指示為古河道型砂巖鈾礦發育區。
[0154]步驟(4)將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和上述步驟(3)中圈定的土壤氡異常區進行疊加,兩者的重疊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
[0155]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產鈾古河道區段,即二連盆地中部的喬爾古-齊哈日格圖-哈達圖、準棚-賽漢高畢、茫來-巴潤-巴彥烏拉-阿吉-那仁地區,上述步驟(3)中確定的土壤氡氣異常區,即喬爾古河道中央偏南側、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古河道兩側、準棚-賽漢高畢古河道中央、茫來-巴潤古河道中央偏南側、巴彥烏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側、陶勒蓋古河道中央、那仁古河道北側;將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和上述步驟(3)中確定的土壤氡氣異常區疊加,二連盆地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為上述兩個區域的重疊區,二連盆地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為喬爾古河道中央偏南側、齊哈日格圖-哈達圖古河道兩側、準棚-賽漢高畢古河道中央、茫來-巴潤古河道中央偏南側、巴彥烏拉古河道中央、阿吉古河道北側、那仁古河道北側。
[0156]上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本發明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均可以采用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I)識別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 步驟(2)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則圈定該區域的產鈾古河道區段; 步驟(3)圈定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氣異常區; 步驟(4)將上述步驟(2)中確定的產鈾古河道區段和上述步驟(3)中圈定的土壤氡異常區進行疊加,兩者的重疊區即為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即定位了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有利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1)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1)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砂體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砂體; 步驟(1.2)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規模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 步驟(1.3)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是否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 步驟(1.4)判斷待定位地質區域的古氣候是否屬于產鈾古河道古氣候; 步驟(1.5)如果上述步驟(1.1)?(1.4)中的判斷均為是,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1.D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中的河道砂體內的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在產鈾古河道的有機質含量、粘土含量范圍內,則該區域內河道砂體屬于產鈾古河道砂體,產鈾古河道砂體的有機質含量>0.5%,粘土含量12.0%?20.0%;所述的步驟(1.2)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中的河道規模在產鈾古河道規模范圍內,則該區域的河道規模屬于產鈾古河道規模,產鈾古河道規模如下:長度為30km?150km,寬2km?30km,長寬比為5:1?10:1 ;所述的步驟(1.3)中如果待定位地質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在產鈾古河道形成后沉積間斷期范圍內,則該區域內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屬于產鈾古河道沉積間斷期,產鈾古河道形成后的沉積間斷期范圍為1Ma?40Ma ;所述的步驟(1.4)中產鈾古河道古氣候是指產鈾古河道形成時期為溫濕-半溫濕的古氣候環境,形成后為干旱-半干旱的古氣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1)對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進行沉積微相分析; 步驟(2.2)確定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的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 步驟(2.3)如果上述步驟(2.1)和(2.2)中的均符合古河道型砂巖鈾成礦要求,則判斷該待定位鈾礦地質區域屬于產鈾古河道區段。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1)的沉積微相分析包括確定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的辮狀河中的河床滯留和心灘微相,確定上述步驟(I)中得到的產鈾古河道的曲流河中的河床滯留和邊灘微相,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于古河道中的河床滯留、心灘或邊灘微相;所述的步驟(2.2)的古河道水動力條件變異部位包括河道的交匯、河道變寬、河道拐灣部位,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往往定位于古河道水動力變異部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3)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1)將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按地質塊體劃分為統計單元,并統計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濃度背景值和均方差; 步驟(3.2)確定上述各個統計單元的土壤氡異常情況,并進行土壤氡暈分級; 步驟(3.3)建立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土壤氡異常模型; 步驟(3.4)依據上述步驟(3.2)中圈定出的土壤氡異常點及各暈級和以及上述步驟(3.3)中建立的土壤氡異常模型,圈定出土壤氡異常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3.1)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1.1)按地質塊體劃分上述步驟(2)中圈定出的產鈾古河道區段的統計單元;步驟(3.1.2)統計上述步驟(3.1.1)中劃分的統計單元內的土壤氡區域背景值M和均方差S。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古河道型砂巖鈾礦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3.2)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2.1)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土壤氡濃度大于或等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 步驟(3.2.2)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5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異常暈; 步驟(3.2.3)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3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氧聞暈; 步驟(3.2.4)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氧偏聞暈; 步驟(3.2.5)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加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正常暈; 步驟(3.2.6)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大于等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且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I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偏低暈 步驟(3.2.7)上述各個統計單元內小于I倍土壤氡濃度背景值M減2倍土壤氡濃度均方差S的數據范圍為土壤氡低暈。
【文檔編號】G01N33/24GK104237964SQ201410400454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4日
【發明者】劉武生, 史清平, 李必紅, 付建平, 賈立城, 華 陳, 張梓楠 申請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